|
蒋中正的抗日大战略:淞沪会战是血泪交织的史诗 杨克林,亚洲周 刊,ANG="EN-US">2007年 ANG="EN-US"> 蒋中正早已深知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须有待实力加强。一九三七年,为使日军不能速决,蒋中正决定开辟上海战场。淞沪会战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成仁取义,一寸山河一寸血(相关视频)。中国军队伤亡达三十万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七十周年。这是一段由于各种原因被淡化了的特别重大事件。 拨开迷雾,回望历史,可以发现淞沪会战规模之巨大,过程之持续,伤亡之严重,战斗之悲壮惨烈,不仅在中国抗战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中外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正如冯玉祥将军所说,“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着,半边天都是****……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淞沪会战可以毫不逊色地名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大战役。 这次会战也与蒋中正制定和指导的中国抗战大战略有密切关系。蒋中正抗日的决心,实际上可从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说起。当时,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当军队进抵山东济南时,倭国田中义一内阁,据其“东方会议”所定的“对华政策”,借口保侨,派第六师团入侵济南,阻挠北伐。日军无视国际公法,擅行软禁中国外交部长黄郛,以挖 眼、割 鼻等手段残 杀 中国外交特派员蔡公时,并滥杀我外交署所有员工和济南市民,造成“济南惨案”。稍后又伏击依约撤出济南的中国官兵;屠杀留在医院的北伐军伤员。蒋中正在五月九日的日记写道:“余自定日课,以后每日六时起床,必作国耻纪念一次。勿间断,必至国耻洗雪为止。” 蒋中正对“济南惨ANG="EN-US">-案”的痛楚刻骨铭心。他看出倭国的目的,一为阻挠中国国家统一,使中国失去变得强大的机会;二为尽量引发中日正面作战,而寻求灭亡中国之机会。自“济南惨ANG="EN-US">-案”到“芦沟桥事ANG="EN-US">-变”全面抗战爆发的这段时间,美国魏德迈将军曾称为中国的“黄金十年”,尽管这十年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岁无宁日。 蒋中正深知中日必有一战,但两国的国力、战力悬殊。如贸然开战,国家必陷危亡!他认为,待国力、战力加强后再开战,才能有胜利的把握。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抗日怒潮席卷全国。九月二十八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四千余人,为要求对日宣战,罢课游 行,打伤外 交部长王正廷。外地来京请愿学生,到十二月达七万之众。高呼对日绝交、宣战的口号,震动南京。蒋中正为平息群众情绪,接见学生代表。 蒋中正说:“关于抗日情势,假如本人要想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倭国宣战,全国人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前途打算;要为民族前途着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有方法可以使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几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