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23 17:36:00 |显示全部楼层

     1978年:架子车引争议

    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入,极“左”思想被逐渐抛弃,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幕终于在1978年最后几天拉开……
    1978年的报纸,如果要说出1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四人帮”、“揭批运动”、“大寨”、“真理”一定能登上排行榜。
     和全国人民一样,两千多万陕西人早早就感受到了变化,而对于领导层来说则面临新的困惑。一方面,大家很想把陕西的“国民经济尽快地搞上去”,另一方面又经常会在“方针路线问题”上陷入困扰。
    1978年,陕西出台过一个文件(陕发<78>87号),很有点“物权法”的意思,它明确农民自己出钱购买的架子车,生产队不应收归集体所有。 那时候,人们‘一大二公’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私人拥有生产工具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所以一个架子车的问题都要省委发文。

1979年:36人摁手印“秘密分田”

    1979年,中央宣布:“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 去批判。”当年春夏之交,城固县城关集市开张,关闭多年的集市贸易逐渐恢复。
    1979 年9月,南郑县红茶人民公社铁匠街生产队36户社员在队长李云山的带领下,偷偷“分田到家”。而在7个月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已将土地分到18户农民名下。一年后,这种来自基层的探索为中央肯定,几个农民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铁匠街生产队的“秘密分田”,为陕南、乃至整个陕西的“包产到户” 走出了第一步。
    当时37岁的共产党员李云山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从部队回到铁匠街生产队已经16年了。16年来,他和社员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吃不饱、饿肚子”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李云山建议生产队把集体的田地包产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他的这一“想法”在当时不仅很大胆,而且很“反革命”。

1980年:“摘帽”后的第一个春天

    1980年5月,刘少奇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千古奇冤,一朝春风荡涤。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千百万的苦难者,因“拨乱反正”获得新生。解冻的中国大地上,人心亦如奔腾的河流,重新焕发生机。
    春天来了,充满希望与变化的一个时代开始了。
    1980年,在郑大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一个季节,那就是春天。“心里的大石头挪开了,人们都欢天喜地的。我呢,一分钟都不愿意浪费,开会的间隙都在看书。那时,我的偶像是陈景润!”郑大年说。
    电影《桃花扇》可以公开放映了。郑大年专门去了趟电影院,银幕上,他看见了17年前的自己。
    作为演员,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已在“文革”那腥风血雨中消磨。他心里着急,想把那丢掉的时间追回来。《八十年代一天也不能耽误》,这是1980年2月《解放日报》上的一则社论标题,也是整整一代人急切的呼唤。

1981年:农民王高志的“投机”经历

    1981年,“倒爷”风行,全国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分子的活动。王高志因倒卖生漆,赚取差价,成了陕西省打击投机倒把反面典型,被监禁6天。
    这一年,为了让自己的3个孩子吃饱饭,有衣穿,位于秦岭山区的商县阳峪河公社银明大队的社员王高志,冒着一年脱两层皮的危险,当起了割漆工。随后在“倒爷”们的指点下,一心想发家致富的他,打听到汉中的生漆价格比宝鸡每公斤高出7元,于是将生漆贩卖到汉中,没想到却成了“投机倒把”分子,换来6天的牢狱生活。
    1981年,是王高志充满理想与灾难的一年。
     “到死都不服气我是投机倒把分子。”想起那陈年往事,王高志紧皱双眉,拿烟的手微微发抖。

1982年:西安来了个“铁市长”
   
    张铁民任西安市长只有3年,从1981年11月到1984年11月。时间很短,留下的印记却很深,给市民留下的印象更不用说。如今,与“铁市长”一起工作过、接触过的人回忆起他,也情难自禁。
    敢于碰硬、铁面无私的“铁市长”,被老百姓传颂最多的故事,却是他体恤群众,给老百姓办的那些实事。这是“铁市长”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并非冷冰冰板起的铁面,而是温和的笑颜。 
    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自己要有本事,要像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他是性子很直的人,不会拐弯抹角,有不同意见,会直接说出来。他是原则性很强的人,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