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阎良区文明办 文章来源:西安市文明办 添加时间:2008-7-31]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十多年来却倾注全部身心重复着两件事:一边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一边倾注所爱悉心照顾着残障的儿子。在大家的眼里,她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好母亲,困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乐观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在她眼里,每一名学生和儿子的点滴进步,都是她最大的快乐。 她,就是西安市阎良区第二中学一名普普通通教师——李米茜。 乐业奉献,事业蒸蒸日上 1992年,充满朝气的她,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省城西安联大师院毕业,来到偏远的阎良区关山中学任教。由于教学成绩显著,第二学年,李米茜就担任了高三英语教学。十几年来,她一直坚守在高三教学第一线。那时候,随着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生源不断增加,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李米茜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生活上却从不计较,朴素简单,上完课经常是饭凑合着吃,工作认真地干,常常晚上加班,批改作业,时间一久,积劳成疾。有两次正在上课时,竟然昏倒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把她送到了医院,醒来后稍作休养,又走上了讲台,生怕拉下学生一节课,大家都叫她“拼命三郎”。教学中,她的教法灵活,思路清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既教给他们知识,又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每年进入四月份,这是她最紧张,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每五天一轮考前训练,每次都要批阅近三百份试卷,同时还要做好讲解试卷前的备课工作。作为一个身体多病,无时无刻不为儿子深忧的女同志而言,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正是由于她这份强烈的事业心和辛勤的耕耘,她所担任的英语学科连年成绩突出,受到学校师生一致赞誉。 突遭厄运,大爱伴随儿子欢度童年 1995年,对李米茜来说是个值得心动的日子,她们夫妻盼望已久的孩子就要来到人世了。李米茜在内心悄悄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的爱如一股暖流涌向心头。然而命运却偏偏捉弄人,她的儿子因为产伤,出生第五天就得病住院。更不不幸的是,一个礼拜后,医院接连下发了病危通知书。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米茜夫妇懵了。清醒过来后,夫妻俩含泪将孩子连夜转入了西安市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经确诊,孩子患有脑瘫。在医院的日子里,李米茜顾不上自己产后虚弱的身体,毅然倾注所爱,寸步不离地照顾着这个孱弱小生命。由于抢救及时,经过一个月治疗后出院。临走前,主治大夫告诉他们,孩子以后学习没有问题,但生活可能不能自理,除非奇迹发生。医生劝她不要再浪费精力了,亲朋好友也劝她放弃,但她坚决地说:“我既然给了这个孩子生命,我就有责任把他培养成人!”从此以后,一边呕心沥血坚持工作,一边倾情所爱照顾孩子,一坚持就是十三年。孩子一岁多时,她开始锻炼孩子走路,每天手把手地教,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到了两岁多,有一天,孩子终于在草地上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而且还走了一小步。这时,她高兴地大喊起来:“儿子能站啦!我儿子能走路啦!”那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一切虽然只过了两年,可李米茜来说犹如等了两个世纪。这一切来得太不容易了!谁知好景不长,另一个厄运又接踵而来。有一天,一位同事突然对她说:“我在你儿子身后拍手他怎么不回头啊?”与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孩子都开口说话了,当初她只害怕儿子的脑瘫后遗症影响走路,就加劲训练孩子站立行走,却从没有对儿子的听力产生过怀疑。同事的这一句话,使她那根稍微放松的弦又绷紧了。难道命运就这么捉弄人吗?她无数次在孩子身后拍手、大喊,孩子就是没有反应。李米茜彻底绝望了,感到万般的无助和无奈。她和丈夫抱着一线希望来到西京医院,经确诊孩子双耳神经性耳聋。夫妻俩顿时失声大哭。他们不知跑了多少医院,孩子仍不见好转。在求医过程中,他们得知目前孩子根本没有医好的可能,只有通过语言训练才能有康复的可能。她与丈夫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在孩子三岁时就把他送到了西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