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板主:
说实话,如果只看你的“白璧微瑕”论,不看你对我的诗的评述,我还真把你当成了诗歌评论家,当成大师:你把我吓得够呛。可看了你的评述,差点没把我乐得背过去。我忽然想起一则故事。
那是隋唐年间,有一个人,长得高大魁梧,可他既无武艺,又无气力,还想充好汉,怎么办呢?他就拿纸糊了两柄大锤,那个大,谁见谁怕。这一天李元霸见到了他,也是心吃一惊。元霸想“我是天下第一条好汉,手中的锤也不过四百斤,那小子的恐怕得有八百斤”。因此过招的时候格外小心,不敢与之相角。但几招过来觉得大锤似乎有假,就大着胆子迎上去。这一击不得了,大锤立马现了原形。
我觉这个故事很有趣,比讲鬼的故事好多了,可以编入我的“古事寻微”,可惜忘了那个人叫什么,想必板主知道吧,他叫——
闲话少说。首先,回复板主的评判。板主对我的诗的评判一共有五条,我尽量逐一回复。当然,如果能有喜欢诗词的朋友看到,不妨一起探讨探讨。古人说“奇文共欣赏”么。
1.“秋风千里劲”句:“千里”是指秋风扫荡地域之广,“劲”是指秋风扫荡威力之大。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得出‘拉开一副萧瑟“但却”广袤的深秋疏景’的结论。
2.“四野落霜华”句:第一“霜华”者,秋霜也,还需解释?第二是板主对这个“落”字大为不解。霜真的会从天而“落”么?有一句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你知道吧?按你的说法“霜是一个地表温度接近零度时慢慢凝结的一个过程”,当然应该是在地上,它怎么能在“天”上、且是“满”呢?我想问你,是不是古人写错了,应该写成“月落乌啼霜满地”呀!你真是一位大师!
3.“小苑”“荒园”两句:第一“兰草”是兰花的通称。第二你说‘在这里你为了让菊花“立”着,就这么让咱们的国宝“伏”在一个“秋风千里”露天的“小苑”里,不知道文中的秋菊寒碜不,反正我有些是为兰花扼腕。’
板主,我如此地虐待国宝,真是罪莫大焉。你还真是不得了,真有点伸张正义的精神。不过有一事,不知是你不知,还是手下留情。你要是说我虐待“芝兰玉树”——进而虐待“谢家宝树”—— 虐待“家宝”—— 虐待“温家宝”,我不就成了反革命了么?我想你不会不知,一定是手下留情,真是得感谢你。第三‘同一处景物连用了两个地点“代称”,’‘ 但是此处却过于生硬,让人感觉景物庞杂,“境界”上不连贯圆润。’我想问你,“小苑”与“荒园”是“同一处”吗?你先查查字典,咱们再来讨论,行不行?
4. “疏枝笼浅雾,淡影入明霞。最爱清香气,一钩新月斜。”四句:第一‘“清香气”是从谁家飘过来的?’不要说我的诗题是菊花,也不说全诗,就说四五六这三句写的什么?我写的是荷花吧,你提醒提醒我,我可能跑题了。我冒昧地问一句,你是不是想问菊花有没有香气呀,那我告诉你一首诗,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第二“疏枝”,你说“疏枝”是“没有叶子的光杆”。我还得说一句,你真行。有句特有名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你还引了。当然是写梅花的,不过也可借来一用,按照你的说法,那没有花的光杆倒映在水里有什么好的!你说我怎么跟你解释?不知你孩子今年多大了,只要他上了初中,你问他,“疏枝”是“没有叶子的光杆”?你看他怎么回答你。
5你的这条我还真不好回复。这样吧,我把我的诗解释一下,就算是回复了。
下面就说一说我的诗。
诗有八句,分四联。
首联,一二句。从字面上看很好讲,说的通俗点,就是“大风降温,严霜满地”。古人认为秋在五行中属金,主肃杀,故古诗多有此意,我的诗也如是。
诗不是气象预报,自有它的寓意。说自然环境恶劣的,大都是指人处的处境艰难,比如困难、挫折、失败,打击、迫害,贬官、牢狱、流放,……可以说,小之不得意,大之灾祸都算是人的处境艰难。
颔联,三四句。我先解释一下“苑”,它原指帝王的园林,这里可以扩展为权贵的花园,甚或庭院。“荒园”,荒芜的小园,类同“旷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