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2 09:19:00 |显示全部楼层

 

和郑春瑞先生谈阎良地名来历

葛 慧

      小时候,奶奶说咧,人活在的这个世界叫阳间,人死了后就到了阴间。我在阳间生活了八十多年,每遇到坎儿过不去时就想去阴间躲一躲,可是一直没有找到阴间的大门。好在近来的三十年里,夕阳光辉灿烂,社会变得如此美好,看来我还得再在阳间呆着,好像那阴间越来越远了。

      不知怎么着,这些年身边除过阳间外又出现了一个网络空间,现代科技给人们增添了一个新的世界。可惜,我是一条草根上的须毛,既没有上网的一套设备,也没有使用网的技术,闭塞在网络世界之外。近来,才有朋友告诉我,先生在两年前就在搜狗和百度上晒出《一驳葛慧闾阎良善说》《再驳葛慧闾阎良善说》……等文章,先生的围脖如此精彩美丽,而我却是这样愚钝,全然不知,对先生的教训竟然没有及时洗耳恭听。最近才有位朋友从网体上“下崽”了先生的大作拿来给我看。先生高论不看则已,一看好好雷人哟。特别是说:阎良地名源于闾阎良善的“闾阎良善”是葛慧杜撰出来的。先生在《说古道今》2007年第三期《阎良地名源由尚无定论》一文中说:“闾阎良善说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既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盛行了,盛行了二十多年后,葛慧首次写文章说阎良的事时是在2002年《说古道今》第二期上,写的是《古往往今来话阎良》才提到闾阎良善。葛慧能有如此神通在本世纪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把“闾阎良善”盛行起来,能有如此倒转时间的本领?先生太抬举我了,受此殊荣实不敢当,在这里应该好好对先生闹太套了。哭笑不得之余,冏之又冏。

      且不说阎良古碑额上曾有“闾阎良善”题词,在搜狗(阎良档案论坛)上有:阎良村的一位八旬老者曾汉辰回忆见过这块石碑,上写有闾阎良善四字。且说:清光绪年间临潼县令焦云龙曾给阎良镇送过“闾阎良善”牌匾,老人们记得民国初这块匾还挂在镇公所门上。先生在搜狗上晒出《再驳葛慧》文里说:“至于清朝县令焦云龙给阎良镇送闾阎良善匾,就是有也是焦云龙望文生义出来的。”按照先生的说法,既然一百年前的临潼县老爷焦云龙已经把“闾阎良善”给“望文生义”出来了,怎又说“闾阎良善”是葛慧在一百年后杜撰出来的呢?我奶奶有句经典酷语:“人死了后就到了阴间。”现代科学还无法证明阴间的存在,如果身在阴间的焦云龙县令当年给阎良送闾阎良善匾时确实不是望文生义的,先生岂不冤枉了人家。那属于诽谤罪,焦云龙肯定会上告到闫王爷那儿,把先生勾到阴间去理论,先生少不了要在城隍庙挨顿板子。换一句话,说像先生所说,“闾阎良善”是焦云龙望文生义出来的话,那么《闾阎良善》的发明专利权属于焦云龙,葛慧有涉嫌侵犯焦县令专利的罪名,那么焦云龙是要找葛慧的麻烦,我还真得要堤防着点儿,黑夜睡觉时手不要压在胸口上,免得在噩梦里还得给焦云龙解释:“是人家说我杜撰的其实不是杜撰的我也没有说过是我杜撰的。”这句话说起来确实有点绕口,却必须这么说。

      先生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世界,都写了不少大作说葛慧关于闾阎良善的说法太是不对了,但是先生对阎良为什么叫阎良,连一个毛毛雨滴都没有说出一个字来,先生给力地晒了那么多的文章,却等于大白粉上墙,“白涮!”岂不哀哉。所以说,你我的争论,只是一桌杯具。俱往矣,神马都是浮云,还是劝告先生多做一点实事好,研究研究,好对阎良历史有一个自己说法,在下拭目以待。

      至于我呢,原来我写的关于阎良的文章也是人家别的书上说过的 ,有山寨版之嫌,何必费此口舌!还是三缺一的牌友说得好:“葛慧,快来就坐。人家阎良区政府早在三十年前的1981年地名普查上报中就对阎良得名做出闾阎良善的结论了,你俩唠叨了一阵子多么无聊,多么乏味,不如快快揭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640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2 18:49:00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啊,阎良的典故是东汉时期的大将颜良(颜良,东汉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

颜良诞生在公元156年,出生在荆山原下的一个村子(今断原村还有个颜良庙),咱这是颜良故里,后来念偏了,以讹传讹,就成了“阎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343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2 19:56: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huangyeban2在2010-12-2 18:49:00的发言:

不对啊,阎良的典故是东汉时期的大将颜良(颜良,东汉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


颜良诞生在公元156年,出生在荆山原下的一个村子(今断原村还有个颜良庙),咱这是颜良故里,后来念偏了,以讹传讹,就成了“阎良”

颜良(约160年—200年)堂阳(今邢台市新河县)闫仙庄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下名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击斩。

 

颜良-颜良墓 颜良首级埋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以上答案是在网上搜索比较一致的说法,你的说法“颜良诞生在公元156年,出生在荆山原下的一个村子”可有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640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4 10:15:00 |显示全部楼层

我瞎掰的,干嘛那么认真。

阎良从哪儿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往哪儿去

 

阎良不如解释成阎王爷的良心,好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4 10:16: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343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4 11:32:00 |显示全部楼层
“阎良”地名源由尚无定论
 
加入时间:2009-2-16 16:48:29  来源:admin  点 击:761
    一个时期以来,“闾阎良善”似乎成了“阎良”地名的来由。一些机关、单位以此作诗引联;个别网上、报刊也公开引用;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写的《西安通典》阎良篇征求意见稿中也有“‘阎良’地名由‘闾阎良善’四字删头去尾而成”。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其实,阎良地名来由尚无定论,“闾阎良善”四字也查无实据。这种没有历史根据的妄测定论,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肃的态度。为了进一步弄清“阎良”地名的来由,也为了不再以讹传讹,我们根据《阎良区志》及有关史料撰写成此文,以正视听。
    “闾阎良善”说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阎良区政府组织对全区乡镇、城区地名的来源、历史沿革和现状予以调查登记,并组织编绘了《阎良区地名录》、《阎良区地名汇编》、《阎良区地名概况》、《阎良区行政图》、《阎良区地名志》等资料。对于“阎良”地名的来源,一些人提出“闾阎良善”说,并提出相关的依据。对于此说,出版于2002年9月的《阎良区志》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考究,并予以否定。这里,不妨转载如下:
    关于“闾阎良善”之说,传闻较多,但大同小异。其说有三:
    其一,清末临潼县知事焦云龙给当地赠一横匾,上写“闾阎良善”四字,后人将四字删头去尾,取“阎良”二字为当地地名。据查,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中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武之望编纂的《临潼县志》中,已有阎良的记载,比清末焦云龙任临潼知县时(1889)分别早305年和281年。
    其二,传说阎良镇南门外石坊寺院有一石碑,碑文中刻有“闾阎良善”四字。阎良依此而得名。此碑于1982年9月在阎良副食加工厂中被发现,为“重修石坊寺碑记”。碑文于清道光十年(1830)鎸刻。全文共400余字,从头至尾并无“闾阎良善”四字。
    其三,1992年的“阎良乡碑”中有一段字,文曰:“据《东晋孝武帝·姚苌传》记载‘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阎良由此得名。”查阅二十四史《东晋书·姚苌传》,原文并无此句话,仅有“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的记载,但只有“阎”字而无“良”字。后一句中的“闾阎”泛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也指平民;“士”指下层的贵族或知识分子;“豪介”是微小的意思;“善”指好的表现;“显异之”指与众不同,可引申为给一定的官位。全句是说,在下层贵族或知识分子中,只要有一点表现好的地方,就会得到官位。这句话记述姚苌在安定(今甘肃泾县)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用人之道。姚苌行德政远在甘肃泾县,和阎良也联系不起来。
    以上是《阎良区志》对“闾阎良善”说的考究和否定的依据。一般来说,地名的源由由史书记载、出土文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所形成,大都有来龙去脉。“闾阎良善”说既无史书记载,又无文物佐证。那么,“闾阎良善”一词又有何种意义,它与阎良是否有一定的地域源由或某个历史人物有特定的关系呢?查《辞源》“闾”字条释义有六。一、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二、里门;三、聚集;四、阵名,逸周书武顺“左右一卒曰闾;五、传说兽名;山海经北山经:“县维之山,其兽多闾”;六、姓,闾丘。“阎”字条释义有二。一、里中门,也指里巷;二、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03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12-4 17:42:00 |显示全部楼层
阎良究竟如何得名,很真的不好说,不过阎良曾经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还是很有地位的。真心的希望我们的阎良越变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996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5-9 15:12:00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拜读了葛先生的文章,觉得葛先生先应补一补逻辑学的棵。既然阎良之名在明代已有,那么清末光绪年间临潼县令为当地赠送“闾阎良善”的匾额能证明什么?清代的事要证明明代的什么?先生说自己没有杜撰,试问先生一句,阎良老街道的是石坊寺还是十方院,你在说古道今上发表的碑文不是你杜撰的又是谁杜撰的?不要背着牛头不认脏了!错了就是错了?你的文章贻害无穷!另外你说的乡碑早已被当地人毁了,这也是当地人对闾阎良善之说的一个态度。我认为郑老师的文章很客观,阎良其名由来尚无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996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5-9 16:56:00 |显示全部楼层

   葛慧先生,你连阎良老街道的是什方寺还是十方院都没弄清,在没有见到碑石的情况下,就杜撰出:“阎良古镇,渭北名区,兴于汉唐,乃至宋明,物华丰茂,人杰地灵”,我只想问问你为什么要杜撰碑文?还有你的文章说阎良古镇东门石额是东临秦都,我走访过阎良老街道的老人,他们都说是阎良镇三字,真不知你是从哪弄来的东临秦都。

    据我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阎良的同志到西安找你,想弄清阎良名字的由来,你专门找出《晋书》中的姚苌传,让他们认真研读,暗示他们阎良由文中“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而来,并说这样可将阎良的历史提前1000多年。

    人家郑老师的文章言之有据,不像你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甚至不惜杜撰证据,这不应是一个学者特别是一个老学者的所为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9 17:00: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996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5-10 08:45:00 |显示全部楼层

请葛慧先生正面回答三个问题,不要扯阴间、阳间,什么城隍庙挨板子,扯这些很无聊:

1、古代文献中有无将“闾阎良善”作为一个成语的记载?

2、是谁最初将闾阎良善和姚苌传扯到一起的?

3、所谓的镌有“闾阎良善”的碑文(实际上没有)是谁杜撰的?

再强调一下,没人说你是闾阎良善的最初杜撰者,但你极力鼓吹闾阎良善却是事实,有《说古到今》上两篇文章为证,这是截至目前,鼓吹闾阎良善文字最长的两篇文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0 8:47: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54

积分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5-10 15:39: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