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闾阎良善”似乎成了“阎良”地名的来由。一些机关、单位以此作诗引联;个别网上、报刊也公开引用;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写的《西安通典》阎良篇征求意见稿中也有“‘阎良’地名由‘闾阎良善’四字删头去尾而成”。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其实,阎良地名来由尚无定论,“闾阎良善”四字也查无实据。这种没有历史根据的妄测定论,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肃的态度。为了进一步弄清“阎良”地名的来由,也为了不再以讹传讹,我们根据《阎良区志》及有关史料撰写成此文,以正视听。
“闾阎良善”说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阎良区政府组织对全区乡镇、城区地名的来源、历史沿革和现状予以调查登记,并组织编绘了《阎良区地名录》、《阎良区地名汇编》、《阎良区地名概况》、《阎良区行政图》、《阎良区地名志》等资料。对于“阎良”地名的来源,一些人提出“闾阎良善”说,并提出相关的依据。对于此说,出版于2002年9月的《阎良区志》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考究,并予以否定。这里,不妨转载如下:
关于“闾阎良善”之说,传闻较多,但大同小异。其说有三:
其一,清末临潼县知事焦云龙给当地赠一横匾,上写“闾阎良善”四字,后人将四字删头去尾,取“阎良”二字为当地地名。据查,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中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武之望编纂的《临潼县志》中,已有阎良的记载,比清末焦云龙任临潼知县时(1889)分别早305年和281年。
其二,传说阎良镇南门外石坊寺院有一石碑,碑文中刻有“闾阎良善”四字。阎良依此而得名。此碑于1982年9月在阎良副食加工厂中被发现,为“重修石坊寺碑记”。碑文于清道光十年(1830)鎸刻。全文共400余字,从头至尾并无“闾阎良善”四字。
其三,1992年的“阎良乡碑”中有一段字,文曰:“据《东晋孝武帝·姚苌传》记载‘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阎良由此得名。”查阅二十四史《东晋书·姚苌传》,原文并无此句话,仅有“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的记载,但只有“阎”字而无“良”字。后一句中的“闾阎”泛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也指平民;“士”指下层的贵族或知识分子;“豪介”是微小的意思;“善”指好的表现;“显异之”指与众不同,可引申为给一定的官位。全句是说,在下层贵族或知识分子中,只要有一点表现好的地方,就会得到官位。这句话记述姚苌在安定(今甘肃泾县)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用人之道。姚苌行德政远在甘肃泾县,和阎良也联系不起来。
以上是《阎良区志》对“闾阎良善”说的考究和否定的依据。一般来说,地名的源由由史书记载、出土文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所形成,大都有来龙去脉。“闾阎良善”说既无史书记载,又无文物佐证。那么,“闾阎良善”一词又有何种意义,它与阎良是否有一定的地域源由或某个历史人物有特定的关系呢?查《辞源》“闾”字条释义有六。一、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二、里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