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万国造”吧,这个词有涵义,有时候,“万国造”是一个民族工业实力的凸现,波音、空客也是万国造;有时候,是没有脊梁的象征。大客C919是什么?
波音在美国、空客在欧洲的研制和系统配套时,自己除了设计好了气动总体和结构以外,已经先行掌握了动力、航电、飞控、燃油、环控各大系统的核心技术,然后在试制批次进行之后,开始向国外发包各部件和几大系统,再将将自己的生产线封存,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启封。转包的目的是为了低成本、高效率和镬取他国资源,在中国的翼盒、垂尾等结构件的制造亦是如此。而那些系统的生产、质控标准,无一例外由本公司制定或评审。
欧美在近三十年将航空产业作为战略产业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之后,保证了飞机核心技术以及系统技术的全面领先(也同时保证了整个工业技术的全面领先)。此时的发包,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波音与空客手中,客观的讲,波音与空客对哪家转包商不满意,可以随时指手画脚,甚至停止合作,其他的转包商会争着上,这就是核心技术的决定权。
而中国商飞与C919呢?它的结构由西飞、沈飞、成飞协作完成,与ARJ21-700如出一辙,最难最关键的部件装配在西飞,其次是沈飞、成飞等中航工业兄弟厂。另据说,系统配套基本上是与ARJ21-700的配套清单基本一样。大家还记得ARJ21-700为什么在高调的总装下架后,一年多还不能上天吗?完全是受制于系统配套商的结果,本质是自己根本不愿花心思去潜心钻研这些系统技术,而授人以柄,给人的感觉是ARJ21在上海像个政绩工程一样,要快速见效,在上飞没有能力的情况下,西飞、沈飞、成飞整结构,其余系统“万国造”,总装时只管用,反正洋人的东西成熟嘛!几年还不给搞出来?就这样,在所谓合作中,洋人看清了上飞的能力,摸清了上海的底牌,动力系统一个版本升级就可以够你推迟几个月啦,何况自己在结构设计方面也仅仅是个皮毛,系统集成的经验积累仅仅是个开始,这就是当时ARJ21在商飞吹嘘的所谓自主技术,呸!
外国的转包,是牵着系统转包商的鼻子走,而中国商飞的转包呢?莫非又是被系统转包商牵着鼻子走?若是后者,再来几个十年也是受制于人。
毛主席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是何等气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光辉在民族工业、国防工业的实践中闪耀。在1980年9月28日,不亚于核潜艇的大飞机运十在上海一飞冲天,震惊世界,她让我们的人民感到自豪,同样,她让我们的航空工作者走进了制定国际民用航空标准的会议室,某位专家接受专访时回忆说:“运十就系统件而言,都用我们自主研发的配套产品。它的起落架是上海自己设计制造的,包括自动防滑(ABS)系统,技术上的难度都比较大,我们都生产出 来了,并且实验都成功了,用起来也没有问题。还包括航电、电器系统、机械系统等,都是国内配套的。运十下马之后,这些东西很多也都停顿或者荒废了。”
又在10年之后,运十已事实“下马”,运十的生产线被销毁,改为合作生产的MD85,没有成功。此时,参加国际会议的上飞航空老前辈在会议半途被无情的请出,被告知:“下来的会议与中国专家无关”。
孔雀东南飞,十年一徘徊,90年代中期,MD90再次被洋人狠抽耳光,仅造两架,人称绝代双雄,核心技术被洋人全面封锁。与洋人签订的20架份合同所购的进口材料至今还压在西飞某处,估计是留作纪念吧。
2001年ARJ21-700在异想天开的万国合作下开始折腾,2007年底ARJ21隆重总装下线,2008年底首飞(总装到首飞的周期应为半年),2009年底,ARJ21-700整机静力试验只达到设计载荷不到90%就应声断裂,试验失败;2010年,静力试验才过关,ARJ21-700的部分试验件还在中航工业的个兄弟厂之间协作、扯皮中研制,据说,一次小小的设计更改仅在路上就要走两个月!说到这里,笔者并没有对640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有半丝的不敬,相反,当年的运十大会战中从沈飞、西飞调集来的科学家马凤山、程不时、王苕溪等,他们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无不令人敬佩,无不是航空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眼看,ARJ21支线客机再这样拖下去不敢说黄了,这黄花菜也该凉了,眼看C919还要重蹈新支线的覆辙,该解决的问题又解决了多少?怎能不令人着急?还有人说,“刚开始不这样整能拿到适航证吗?无知!”我倒要问一句,原来呀折腾了三十年,才混了个“刚开始”啊,“文凭”还混不到手里啊,还有脸在这说!“适航证”以及适航标准不是这样“买来”的,而是拿实力说话。用某人的话说,运十立项也发生在‘濒临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