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710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1-2-14 17:56:00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春节期间,阎良城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这其中那一串串随春风摇曳的红灯笼功不可没,可以说是“一街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用“灯笼的海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套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叫“给力”。fficeffice" />

阎良区位于渭北,这里有春节“送灯”的习俗。老讲究是“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看舅女看娘”——晚辈给长辈拜年。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所以,与之对应的就是每年正月初五以后,正月十三以前,娘家要给出嫁女家或是舅家要给外甥家“送灯”。但是,现在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一些老讲究也逐渐被修改了,比如,原来初一不走亲戚,但现在已不讲究这些了;说是初五“破五”后才能“送灯”,现在都视各家情况而定,近几年老是初四给小姑家“送灯”, 我家今年甚至在初三就给一家亲戚“送灯”去了……

再看“送灯”习俗主角——灯笼的变化。小时候见过的灯笼基本都是最简单的那种:一个竹篾做成的扁圆球形框架,上下球面用那种绿白相间或是黄白相间的纸一糊,中间部分用粗纱布糊一圈(稍好的用红绸)——因笔者不是专业人士,故可能用语言描述得不是很清楚,但相信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及至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好灯笼,我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曾在一同学家见过用色彩鲜艳的纯纸做成的、能折叠的西瓜灯、罐罐灯、公鸡灯等,据该同学“吹嘘”,是他城里的哪个亲戚送的。我想,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应该就是这样来的吧——从外甥打的灯笼上可以看出舅家的实力。

约到九十年代后期,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做工精细的灯笼,其实那也无非是在上述扁圆型大红灯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细活路:比如在红绸上对称或是居中贴上“福”、“”、“富贵”等吉祥语;在灯笼底部加挂上彩色吊穗等。记得我当时在西安上中专,班里经常办墙报,想灯笼吊穗可能用得上,就收集了许多,但好像一次也没用上——前两天无意中翻到我上学用的箱子,竟然还有一些吊穗压在箱底。

在当地,最隆重的“送灯”仪式莫过于第一次和“全灯”了。新亲给出嫁女或是新生儿第一年“送灯”,讲究送大红灯笼——我家的两对灯笼就是岳母家在我和妻子结婚的第一年和我们搬进新居的第一年送的。“全灯”指孩子虚岁十三的那一年,由舅家给外甥送往年档次高的灯笼或是手电筒或是台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送衣服、送自行车甚至送电脑的都有,总之“全灯”送的东西都是孩子有用的——有的人家亲戚多,孩子就会提前和大家商量送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