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7月24日:格尔木--那曲860公里
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小半径125米,最大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线路的海拔高,但登上昆仑山后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从格尔木至拉萨这条109国道,里程数为1161公里,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藏公路。有一种说法,认为青藏公路应该从西宁开始。但是严格的说,还是应该从格尔木算起。这已经是常年跑青藏线的人们的普遍共识。这条1161公里的公路,在五十年前修建它的时候,曾经创下了世界公路史上可歌可泣的记录。当时川藏和青藏两条线路主要是由解放军来修建的,从开工到竣工,在这两条线路上共牺牲了三千七百至三千八百名解放军战士!因此有资料说在青藏线上,每一根电线杆下面就埋着一名为国捐躯的将士。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翻越昆仑山(海拔4600米)、风火山(海拔5010米)、唐古拉山(海拔5320米)、头二九山(海拔5180米)等高山,跨越楚玛尔河、红梁河、曲水河、秀水河、北麓河、雅马尔河、通天河等河流。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
因为睡不着,我们早早“醒了”,六点出发,天还不亮,我们就踏上高原之旅了。出门没多久,就过了这一路最后一个收费站,爽啊。放上一张走完刚买的CD,容宗尔甲的《高原红》,听着歌中唱着“……踏上一条向上再向上的路,向着心中向往的地方……”,亲身体验那种感觉,真的是激动万分。明显感觉车动力有点不足,知道是上坡、高原缺氧的原因,心里到不慌,亲自感觉一下高原行车的滋味。
天亮了,忽然看见前方有人停车照相,再一看,路标上写着“昆仑山口:4767米”。车上几个哥们一下兴奋起来,这么快,就上来了,哥几个怎么没高反那,哈哈,只能说我们身体好喽。从格尔木的海拔2814米到昆仑山口的海拔4767米,短短的160公里的距离,海拔却陡然上升了将近两千米,车外的气温和气压也开始明显下降。穿衣服下车,照相,我还拍了张跳跃式的,以示身体好。
昆仑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座蜿蜒绵长的巍巍大山,人们把它看成群山之祖。在古代,许多神话都与昆仑山有关,甚至人们认为中华民族也发源于昆仑,她是一座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神山。或许她没有峨眉的清秀,没有泰山的雄伟,也没有华山的险俊,更没有黄山的多姿。但这横亘绵长的昆仑却以她那雍容大度的气魄,宏伟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世上所有的山川丘壑。行在苍凉的昆仑山中,你能感觉到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吟唱着千百万年以来的风雨悲歌。哥几个在调侃昆仑派的武林前辈们怎么在这山上勤学苦练,下山行侠仗义。
路过不冻泉时,我们也是看见一群人停车照相,埋锅造饭,放慢车速,才看见一个彩钢板维护的地方。赶紧停车,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不冻泉,泉水清冽,触之冻手。一个三门峡的旅行团在此休整,看着人家用泉水煮方便面,竟然暗暗咽了口唾沫。路上倒是看见几只疑似“藏羚羊”的小东西,但车快,也没打算停车,就过去了。
走过美丽的羌唐草原尽头,便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唐古拉山,据说因为这里常常不是风雪弥漫就是雾气腾腾,这是整个行程中离天最近的地方,同时也算正式进入西藏。幸好我们翻山这天没有下雨、下雪什么的,可风还是很大。唐古拉山口公路西侧是竣工纪念碑,路边大石头上用红字刻着这里的海拔:5231米,我们已经站在了青藏线的最高点!山顶平台上有好多人都在拍照留念。这时我们几个都有高反了,头疼,乏力,不敢剧烈运动,走路都缓缓的。我随便照了张相,就上车窝着了,那哥三还坚持了会。阿新还用了三脚架。看着一个车里下来一美眉,动作夸张、张牙舞爪的在炫耀,我们感叹:不服不行啊。没敢在那里多停,简单拍照后就离开了。
因为高反,也因为路上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