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1882~1938) 原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蒲城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异材,均为学界骄子,又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会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爱国主义的熏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胞兄约祉参加同州府试,名列榜首。是年入泾阳崇实书院,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受陕西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柏景伟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孙中山十分敬慕;写有《女子不缠足歌》等,积极主张妇女解放。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同学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习。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肄业考试,中举人。ffice ffice" />
清宣统元年(1909),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李前往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2年参与倡办西安三秦公学。1913年春,再赴欧洲留学,与郭希仁一起考察法、比、荷、英、瑞诸国的江河渠闸堤防,深感祖国水利的落后;加上郭希仁也劝他学习水利,以“继郑白之迹”,遂改入德国但泽工科大学主攻水利专业,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在此期间,李经常阅读德国的《前进报》《人民国家报》,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1915年春学成回国,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又曾一度主持校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演说,还在《工程家之面面观》一文中写道:“实行爱国,唯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唯有工程家做得结实。”他把爱国与求学、政治与技术统一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使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把祖国的建设事业搞好,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
1922年秋,李由南京回陕,任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任职期间,足迹踏遍三秦,对省内诸河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论引泾》《考察龙洞渠报告》《测勘黄、渭航道报告》等科学论著,为陕西的水利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1925年春,李主持西北大学校务,曾赴京、津、沪、宁等处筹措引泾工程款及西大办校经费,终无所获。作为陕西省各界人士的代表,他还赴北京出席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府。1926年,西安城被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李在不能回陕的情况下,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曾往南京河海工科大学讲学。同年冬西安解围,李返回陕西,1927年初被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命为建设厅厅长。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工农大众革命情绪高昂,但却缺少建设经费。李克服重重困难,领导民众进行有利于国计民生又力所能及的建设事业。时仅半年,冯玉祥附蒋反共,陕西时局大变,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被解散。目睹现实,李感慨万千:“协生于此国,长于此乡,救危定难,自愧无方”,遂愤然辞职,离开陕西,到上海任港务局局长,同时兼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后去四川重庆,就任市府工程师,为成渝公路设计了老鹰岩盘道。这是他甚为满意的一项工程设计,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之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