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3|回复: 16

建设中的李仪祉纪念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9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仪祉18821938  原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蒲城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异材,均为学界骄子,又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会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爱国主义的熏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胞兄约祉参加同州府试,名列榜首。是年入泾阳崇实书院,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受陕西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柏景伟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孙中山十分敬慕;写有《女子不缠足歌》等,积极主张妇女解放。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同学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习。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肄业考试,中举人。fficeffice" />

  清宣统元年(1909),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李前往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2年参与倡办西安三秦公学。1913年春,再赴欧洲留学,与郭希仁一起考察法、比、荷、英、瑞诸国的江河渠闸堤防,深感祖国水利的落后;加上郭希仁也劝他学习水利,以继郑白之迹,遂改入德国但泽工科大学主攻水利专业,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在此期间,李经常阅读德国的《前进报》《人民国家报》,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1915年春学成回国,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又曾一度主持校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演说,还在《工程家之面面观》一文中写道:实行爱国,唯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唯有工程家做得结实。他把爱国与求学、政治与技术统一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使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把祖国的建设事业搞好,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

1922年秋,李由南京回陕,任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任职期间,足迹踏遍三秦,对省内诸河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论引泾》《考察龙洞渠报告》《测勘黄、渭航道报告》等科学论著,为陕西的水利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1925年春,李主持西北大学校务,曾赴京、津、沪、宁等处筹措引泾工程款及西大办校经费,终无所获。作为陕西省各界人士的代表,他还赴北京出席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府。1926年,西安城被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李在不能回陕的情况下,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曾往南京河海工科大学讲学。同年冬西安解围,李返回陕西,1927年初被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命为建设厅厅长。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工农大众革命情绪高昂,但却缺少建设经费。李克服重重困难,领导民众进行有利于国计民生又力所能及的建设事业。时仅半年,冯玉祥附蒋反共,陕西时局大变,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被解散。目睹现实,李感慨万千:协生于此国,长于此乡,救危定难,自愧无方,遂愤然辞职,离开陕西,到上海任港务局局长,同时兼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后去四川重庆,就任市府工程师,为成渝公路设计了老鹰岩盘道。这是他甚为满意的一项工程设计,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之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仪祉陵园位于泾阳县王桥镇东约2公里,紧邻泾惠干渠北100多米处的高坡上,李仪祉的英灵永远关注他一生所热爱的水利工程事业。fficeffice" />

由于修建了泾惠渠,惠泽了灌区的4县一区(泾阳县、三原县、高陵县、临潼县、阎良区),特别是进水楼台的泾阳县、三原县受惠最大,在解放前,主要靠农业经济时期,泾阳、三原县经济富庶,被称为关中的白菜心,有了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好的发展。

早年前去陵园拜谒时,陵园还是当年修建的原样,一路青砖铺地,拾阶而上,走在青砖铺就的台阶上,如稍用力的踏一下,就会发出清脆的像小鸡叫似的“吱、吱---”声,所以当地的人都把这里叫“鸡娃岭”,这清脆的“吱、吱---”声,就好像大地母亲在深情的呼唤她的优秀的儿子“李仪祉、祉、祉---”的回音,让人们永远记住他。

随着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发展,台湾学术界及各界人士前来陵园参拜的人士越来越多,近年来世界各地华人、国内社会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参观、拜谒、凭吊,悠悠之情、拳拳之心令人感动,真切地反映了水利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李仪祉先生的爱戴。在2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9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0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还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1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2月21日)沿着楼主的足迹去了一趟李先生的纪念馆,惊讶的是施工电缆的位置几乎和楼主照片的一样,只不过墓前多了几捧鲜花!
     我是骑自行车去的,接着有杀往了张家山泾惠渠大坝。不远沿泾惠渠往前约10公里即到,大坝不让上,坝外积水潭较多,水呈现蓝绿色,很是耐看,偶尔的游客光顾,可能不是周末的缘故。
     去水库的路上有石碑标注“郑国渠首遗址”,绕着土堆转了几周,摸不着头脑。毕竟两千多年的风雨了,只恐是石人也早没了棱角 ;只是这两千多年的清水滋养了我们的祖辈,现在依然滋养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感谢先人,感谢郑国,感谢李仪祉,更应感谢我们的泾河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技术员在2012-2-21 20:42:00的发言:
    今天(2月21日)沿着楼主的足迹去了一趟李先生的纪念馆,惊讶的是施工电缆的位置几乎和楼主照片的一样,只不过墓前多了几捧鲜花!
     我是骑自行车去的,接着有杀往了张家山泾惠渠大坝。不远沿泾惠渠往前约10公里即到,大坝不让上,坝外积水潭较多,水呈现蓝绿色,很是耐看,偶尔的游客光顾,可能不是周末的缘故。
     去水库的路上有石碑标注“郑国渠首遗址”,绕着土堆转了几周,摸不着头脑。毕竟两千多年的风雨了,只恐是石人也早没了棱角 ;只是这两千多年的清水滋养了我们的祖辈,现在依然滋养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感谢先人,感谢郑国,感谢李仪祉,更应感谢我们的泾河母亲!

       我们应该感谢李仪祉,没有李仪祉就没有泾惠渠,我们应该感谢泾河母亲,是泾河母亲把她那甘甜的乳汁通过泾惠渠滋养着灌区的人民。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泾水桥下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泾河源头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5 15:03:4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气很好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2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仪祉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陕ICP备19017048号|手机版|Yanliang.com Inc. ( 陕ICP备19017048号

GMT+8, 2025-5-4 03:49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