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定格美丽瞬间
——2012飞机城摄影大赛“最佳景观摄影奖”获得者:“一只懒猫”
“吾爱吾乡”2012飞机城主题摄影大赛中,一组《飞机城之点滴记录》,以朴实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阎良的美丽,给不少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举获得“最佳景观摄影奖”,而这组获奖作品的作者就是“一只懒猫”。
只要在各大摄影论坛上提起“一只懒猫”,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大师,佩服!”
冬日的街头,阳光明媚。带着自己的行头,一辆自行车、一顶帽子、一个相机,穿梭在阎良的大街小巷。一片树叶、一只小虫、一条街道、一座楼房;蹒跚学步的小孩、打扮时髦的女郎、阳光帅气的小伙、年过花甲的老者……甚至街边干活的民工、乞讨或拾荒人员,都是他镜头里的主角,在“咔嚓、咔嚓……”清脆的快门声音中,享受着捕捉美丽的快乐。
“懒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和众多西飞子弟一样,从小就经常一个人被反锁在家里,而唯一陪着他的就是一支支铅笔。没有老师教,没有绘画纸,他就在家里的墙壁上信手涂鸦,看着满墙乱七八糟的线条,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赞赏有加,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让他从此喜欢上了绘画。为了画画,“懒猫”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作业本的封面、课本的边缝、报纸的留白,只要有一点空隙,都让他画上了美丽的图案。而这一画就是十几年,直到上班。绘画中学到的构图、色彩、创意等等,为自己后来的摄影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第一次接触相机的经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比划着。“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父亲用了将近半年的工资买了一台单位淘汰的照相机,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它的型号——华山135。”胶卷就靠一起玩的一个同伴找来的一些淘汰的废胶卷自己缠。为了省钱,又自己学习洗照片,买来显影剂、定影剂、相纸,自己用木头钉个箱子,就是曝光箱,而灯却是用家里的灯泡蒙上红领巾做的。晚上在黑黑的房间里,自己动手。“看着胶卷上的轮廓一张张显现在相纸上,我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了!”说到这里,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微笑和骄傲。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历,让他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经常拿着自己的相机,帮同学们拍一些照片,在学校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初中以后,因为学习紧张,相机就被暂时搁置了。
1996年,参加工作的他,又重新燃起了对摄影的热情,用了近乎自己一年的收入,买了第一款单反相机。对于这部相机,他爱不释手,背诵摄影法则,研究按键旋钮,调试性能,拍摄照片,整天和相机“泡”在一起。
2000年,随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他又为自己添置了一台时下先进的数码相机。有了这个机子,他拍摄的作品就能及时上传到电脑上查看了。为了制作出更好的作品,他在网上开始阅览大量的优秀图片,同时开始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各种图片处理软件。处理图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时候,白天上班的他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夜,很少出门,而他的所有作品也印上了自己的名片——“PHOTO BY LANMAO”,自称为“一只懒猫”。其实,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另外一层含义是希望自己像猫一样,具有犀利的眼光,能更多更好地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在摄影的道路上,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6年,在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的他,遇到了自己摄影的瓶颈期。当他举着相机,游走在城市、乡村、山野、河川之间时,他忽然没有了感觉,在他眼里找不到值得拍摄的元素。翻看自己的所有作品,里面都是一些糖水风格,惊艳、华丽、漂亮,却没有灵魂,他茫然了。于是,他开始专注地寻找真正意义的“美”。收起相机,去郊外爬山,在广阔的大自然间寻找灵感;游走在街头,寻找生活中最简单的美丽元素;论坛上和大家讨论,在摄影方面寻找共鸣;欣赏大师作品,寻求大师对摄影的指导。
整整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发现自己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拿起自己的相机,重新回到街头。从此,在他的镜头里更多的是人文元素,记录生活中最平和、自然、朴实的画面。他的镜头里更多的是平民化的东西,路边等活的泥瓦匠、建筑工地上忙碌民工、满脸皱纹却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