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7996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2-6 22:59:00 |显示全部楼层

阎良区古人类活动遗迹fficeffice" />

中华原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润,中华原上有着茂密的森林,原下有清澈的石川河水流过。我们的先民时而在原上采摘野果,追逐野兽;时而在原下的河边刀耕火种,捕鱼汲水。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种依原傍水的环境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艰辛的进行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2008年阎良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原文化站站长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王学凯" w:st="on">王学凯ersonName>先生在石川河道发现了一堆上古时代的犀牛化石,为研究当时这一带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原及石川河沿岸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等生活用品,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先民的生活状况。中华原一带先后发现了义和遗址、关山遗址、南康桥遗址、菩星遗址等四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义和遗址已于200129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义和遗址发现于1964年,由阎良籍考古学者ersonName ProductID="李仰松" w:st="on">李仰松ersonName>先生发现,位于阎良区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东,石川河北岸的一处高阜台上,为中华原一部。遗址海拔390余米,高出石川河河床29.1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环沟。遗址区文化层厚23米,暴露灰坑窖穴多个。采集有泥质红陶、白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为细绳纹、横蓝纹、附加黑彩红彩圆点曲线纹,可辨器物形有罐、缸、平沿盆、钵、喇叭口束腰瓶、尖底瓶、扁足鼎等。另有石网坠、石刀、石锥、陶环、兽骨等,属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依存。

1991年的《临潼县志》和《关山镇志》载,关山也发现一处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址,位于关山镇南门外,总面积10万平方米,出土陶片、石斧等文物。

1988年,阎良区在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在石川河沿岸先后发现了菩星遗址和南康桥遗址。菩星遗址位于阎良区关山镇菩星村南约80处的石川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700平方米,文化层厚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