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题目看上去不小。“老百姓”是中国的没错,但我没有意图让他们代表整个中国。这儿只说说我接触到的一些老百姓。农民、城镇小市民、中产阶层、富人、年轻一代……
(一)农民
一个村子里很多农民说:现在政府的农村政策挺好的,我们不用交公粮,打了粮食自己卖钱,而且政府还给每亩田地补助50元。小孩上小学中学也不要钱,还有医疗保险。
但有一家农户有点不同的看法。
这是一家在当地农村日子过得很不错的一个家庭,共五口人,男主人三十六岁,高中毕业。他妻子比他小两岁,也是高中毕业。他们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在读小学。父母都六十三岁左右。两年前,他们修建了一个二层的楼房,占地110平米,房子外面装修得很像个城里的新房子,但里面基本没装修。
男主人和妻子在广州辗转一些工厂打工八年。除了吃喝和必要的开销,他们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结余。钱攒够了后,就建了这个楼房。去年年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打工的工厂倒闭了,两人就回到了家乡。男主人现在跟表兄在外省的建筑工地打工,妻子带着孩子在县城借读小学,老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帮人看材料,每月500元,家里大多时候只有老母亲一个人。
他家现在种了十亩田地,每年拿政府的补贴500元。田地的年收入是,卖芝麻约5000元左右,其它粮食收入约3000元。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打工,只在农忙时才回家帮忙。本来他们不想要田地,全职在外打工,但老母亲不同意。如果只靠种田地,干一年的收入约8000元,除去化肥等农作物的投入的花费,剩下的钱只够全家人勉强度日,根本不可能做新房子。很多人因此离开了村子,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不回家。他家种的田地算很多的,一般农户只有二、三亩田地。
这个村子人口不多,没有小学,孩子必须走三、四里地去别的村子就读。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不去上学,尤其是女孩,一到十二三岁的年龄就外出打工赚钱。他们夫妻俩当年没有考上大学,就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很看重孩子的教育。当地小学教学质量太差,于是让孩子在县城的一个小学借读。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从去年起免去的借读费,每学期只交100多元的书本费。但他妻子和孩子必须租房子住在县城里,每月房租加生活费是600多元。一年十个月为了孩子读书要花掉6000多元。
从去年开始,政府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但只能在当地镇上或县城医院看病才可以报销60%。很多医药不在报销之列,最后能报销50%就算很不错的。况且如果你有保险卡,同样的药,医院要收双倍的费,结果比没有保险卡还贵。很多人不去算这笔帐,以为有保险卡就可以放心看病。他们家里的人一年中大多时候都在外地,看病不在报销之列。所以,虽然他们都办了农村医疗保险卡,但到目前为止只为孩子用过一次。
他们没有别的愿望,只希望孩子考上大学,从此以后不再呆在农村。其实如果他们有办法的话,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呆在农村。
他三叔就没有他家幸运。三叔五十多岁,还是单身,仍住在五十年前建的土坯房子里。三叔一个人种了约二亩田地,农闲时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每月600元的工资,年终才能拿到钱,大多时候只能拿到一半。村子里有一半人住在像他三叔一样的土坯房里。三叔最大的愿望是攒够钱做一个新房子。
村子里无论老幼,都黑瘦黑瘦的,像榨干了水分的菜杆,见不到一个看上去稍微有点脂肪的人,包括女人。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知道被揪出来的著名贪官,即使知道的也认为跟他们没有关系。但他们很关注村长是否贪了他们的救济钱。
村长是选出来的。乡里乡亲的,人家递包烟,请吃个饭什么的,不好意思不选他。况且村长小时候是个小混混,年轻时又在黑道上混过,大家都怕他。好在现在村长也没有多少权力,除了救济金也没有多少钱可贪,选他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城镇小市民
一家原国营工厂的工人们说:现在政策挺好的,政府给我们办了退休金,也有医疗保险。
从一个县城的宽大的主干道上,拐进一条小道,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原县玻璃厂的旧址。这条道只有一辆小汽车的宽度,仍是沙石土路,出租车不愿意进去。玻璃厂十年前就倒闭了,厂房旧址上连一块砖瓦都见不到,听说是被原工厂工人瓜分了,因为他们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但是留下一片居民区。
这个居民区有二十家左右,面对面两排平房,一家挨一家,每户占地约60平方米。两排房子之间有七、八米的距离,鸡犬相闻。所有的房子都是二十五年前同时建造的,一律的红瓦灰墙。因年久失修,外墙斑驳陆离。
表姐就住这儿。听说今年我要带孩子去她那儿,她特地把二十多年没有动过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