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7953|回复: 25

"西飞人"毁了西飞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50

积分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4-12-24 18:17:35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飞要被拆散了,想想父母辈白手起家建设不易,的确心痛。原因何在?是“西飞人”毁了西飞。我一个同学在阎良参与建设中航证券,一次喝酒,我说到了咱飞机城,你们可是如鱼得水了。对方回答说,哪里呀,西飞不太认可我们,我们正在通过持续宣传扩大影响。细问才知道,“西飞人”把当地很早前存在的XX券商认作“西飞证券”,虽然其中的员工的确是原来西飞的职工。中航培养的金融人才在中航发展金融业务时,成了最大的阻碍,不能不说是讽刺。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能说人家“有奶便是娘”,大家“各为其主”竞争呗。
同学又说中航对飞机城企业职工很重视,又是降佣金又是发产品,这边的投资者明明像割韭菜一样一次次损失,用自己的血汗钱造就了别人的辉煌,仍然“忠心耿耿”,自己在发展中困难重重。
我以为是同学在营销方面有问题,结果同学说“西飞人”似乎对“中航XX”一肚子怨气,认为中航拆散了西飞集团,把怨气也发泄在自己头上,自己成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让我颇为疑惑,希望是个别人的偏颇看法。
我进一步和厂里的同学交流,听着他们异口同声地指责“林XX”多么胡搞,拆散了西飞。我震惊了。
我和他们一样,没有什么机会见到这位高高在上的老总,也不知口口相传出来的东西是真是假。唯一的区别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我没有发觉所谓的“变革”与世界航空业发展的趋势有什么不同,就算是发展理念的差异,也是高层的决策考量的事。至于真正是什么原因触及了基层人的利益,我也没能力去分析。我只是考虑一点:
有谁记得我们原来叫国营172厂,叫红安公司,接着变成西飞公司,西飞集团,中航飞机,从我看来,这代表着我们中国航空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应该欢喜才是。
一开始听同学说中航工业的发展目标远大,中航资本逐步拓展成中国军工中唯一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让人欣喜不已,很是振奋,这前后的反差实在是太大。
前阵子,香港闹“占中”,从旁观者看来,归根到底是“香港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加上有心人的教唆而已。什么时候“西飞人”对中航没有了向心力和认同感了?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些企业领导出于本位主义,为了保住土皇帝的特权吧。
西飞,我父母辈的心血浇灌出来的结晶,从小就是听他们讲述如何将一片荒芜之地开拓成了花园工厂,我还记得他们告诉我西飞是从沈飞、从老航校、从全国各地汇聚来的技术人员职工、部队战士共同建设的,这一点从阎良通用的普通话和东北腔中得到体现。老一辈人能够远离家乡,能够忍受艰难的生活环境,接受每月十几元、几十元收入奋斗大半辈子,现在的“西飞人”怎么变了。
西飞,是中航的西飞,全称中应该大致是“中国航空工业飞机(集团)公司西安分公司”,后面的的称谓在不断变化,有一点不要忘记“中国航空”始终没变,没有了它,我们就不再属于中国十大军工。
有谣传说,某领导说西飞是中国的西飞不是你某某人的西飞,又传说领导质问,明明中航旗下有自己的金融平台,某些人为啥一定要和别的金融平台搞“合作”,结果换来一个个损失惨重的项目......
“西飞人”毁了西飞。
“试飞院”、“一飞院”,也别忘了你们的全称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试飞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第一”是荣誉,不论将来是归属空军还是企业化改造,永远别忘了“中国、航空”。



补充内容 (2014-12-27 15:59):
本文是在和同学闲聊后有感而发,说实话同学对中航的革命理想主义激情有点打动了我一直无所谓的心。我对中航的内部情况更了解,所以对同学的理想化不以为然,希望他一路走好。正逢飞豹坠毁,两人牺牲,同学给我发来一段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总有些地方,人们还讲求牺牲奉献;总有些地方,企业还追求报国争先......这就是中国航空城—阎良。与诸君共赏。

补充内容 (2014-12-28 09:26):
我说同学理想化,他并不知道问题就出在“中航”上,如果资金都进到体系中流转,暴露在阳光下,某些人怎么去用权力寻租去贪墨!西飞还在追求航空报国,可以毕竟存在一些人,不管是否损害国家利益或是基层职工权益,他们紧跟领导,一起分赃一起上床一起骂中航,不同流合污的人被打压排斥,敢怒不敢言,长久以来,歪风邪气已成气候。别总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别忘了,不听话的孩子还要挨巴掌。中央巡视组走了,反腐才刚刚开始,早点收手,迷途知返还有机会,鼓动不知情的人搞对抗更是作死。至于有些回复,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转换视线,你个人去哪炒股去哪赔钱,关我屁事。我只知道阎良有证券二十年来,今年才开始大幅度普遍降佣金,没错吧!对投资者收费的差别对待一直没变,没错吧!不论牛市熊市每年收到的几百万佣金,进不进中航口袋,进了谁的口袋,你中航的人都无所谓,我个外人更犯不上为中航做贡献。

补充内容 (2014-12-28 09:47):
本人本文只想问问:“西飞人”为什么对中航没有向心力和认同感了?这样下去的结果会如何?试飞院、一飞院是否会重蹈覆辙?

补充内容 (2014-12-28 10:17):
对于理性探讨的私下回复,我承认,文章题目是刺激了点,可以香港占中为例,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是少数人,煽动的也是少数不明真相的中学生,但是对香港的毁伤程度足够深远吧。用“香港人”毁了香港也不为过

补充内容 (2014-12-29 08:42):
感谢XX逐条逐句,避重就轻的点评。如果您是中航西飞的同志,那些人身攻击和谩骂就显得素质低了;如果是我文中批判的结党营私、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毁了西飞”的那类人,如果我几句牢骚不经意触痛了某些要害、揭示了某些隐秘,让您有了对号入座的感觉,本人万分荣幸。总体上,您对中航西飞的发展历程无所不知的总结,我已经听西飞八所十所的同学朋友们说过多次了,概括起来一句话,都是XX的错,当然也有了我的错。随着反腐的深入,中航以后抓出些老虎、狐狸、苍蝇蚊子,也是意料之中。但是,西飞出了问题,是事实,还是多找找自身原因,一味指责、推诿、谩骂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分赃的到了谁的口袋,上床的又是何人,敢怒不敢言的人又为什么发不了声(航总领导都可以骂,对什么人却又不敢不能说了)?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八所十所也会步了西飞的后尘。至于我个人,一直在体系之外,没有那么大能量毁了西飞,扣帽子打棍子那套就省省吧,要不,您们还是接着骂林XX吧,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50

积分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4-12-25 08:20:3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5 14:16:03 |显示全部楼层
消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5 19:27:51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不鸟你你中航什么时候照顾过西飞,现在竞争不过,还赖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48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4-12-25 21:04:39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你说啥,中心主题是嘛啊?牛头不对马嘴

点评

同感 不是道讲了些什么  发表于 2014-12-30 13: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5 21:16:22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为什么不喜欢《心灵鸡汤》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而一个学艺不精的医生却很少因为自己的愚钝而受到惩罚,毕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没有专业知识难断真伪。这让很多人认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就足够了,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换作一个心灵鸡汤的簇拥者,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被别人误导而兴高采烈起来。
    ——献给所有的心灵鸡汤作者和热爱心灵鸡汤的人们
    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这组书传入中国后,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他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在我们的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一本《读者》,如今网络普及了,一打开微博、QQ空间、朋友圈也到处充斥着这些内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他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单单是这样,鸡汤文似乎并没有好讲的。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捏着鼻子看了很多鸡汤文,以及批评鸡汤文的文章。我发现正是因为鸡汤文这样,表面看是在扬善,导致很多批评鸡汤的文章都讲得不到要害,写文的作者其本身逻辑也不是很清楚,其本身也没有将问题的关键理顺,讲问题也没有到本质,很多人都采取了谩骂和讽刺的形式来批评鸡汤文,其结果无疑是受到很多鸡汤爱好者的抨击,这是我写这篇文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该视频由学术界的于丹老师提供(请在搜索视频“时代病了”)(从2分20秒开始,到4分48)
    原对话简略摘抄如下: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全盘接受于丹的答案,因为她的答案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如果你仔细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巧妙的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别人的问题,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还觉得她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最初要的东西,对于一些感性的人群尤为如是。
    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这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烦恼依旧在。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在其职场刚开始的时候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耽误的可能只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应该告诉这名大学生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用这些方法帮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决他目前所处的财务困境(当然这绝不是一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很多人会说:“于丹又不是就业办事处主任,她怎么会回答这些问题呢,她当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长的领域呀!”是的,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不知道。而不是装作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对别人进行错误的指导,何况于丹还是个学者,是一个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对学生应该有种责任心。而我在于丹的这段对话中,这两种最基本的素质我都没看见。
    最后,于丹来了一句神总结:“你说读书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我们这个当下心,怎么样能够去转境,看见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让未来更好一点。”
    我们读书学知识为的是认识问题,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逃避问题,更不是装疯卖傻、答非所问。如果学了知识不去面对问题,而是天天像于丹这样,遇到问题就打一针鸡汤,那么请问,学知识和没学知识有什么两样呢?
    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讲究改变心境,那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大学来学习知识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鸡汤管用得多。
    很多鸡汤文,也不是完全是对问题避而不谈,他们常常会先跟你讲个故事(网上的鸡汤文经常会将人物以朋友、亲戚、同事等等各种身边的人物身份出现,描绘得惟妙惟肖),然后再向你阐述他的道理,虽然都是些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5 21:17:48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鸡汤如果只是以上几种,那么还不算够坏,虽然他不讲逻辑,毕竟还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给了很多人暂时上的心理安慰。
    然而,时下有很多人似乎已经看到“心灵鸡汤”没有刚进来时那样受人追捧,随着民智的提高,他在受着欢迎之时,也在受到更多人的猛烈抨击。于是很多人开始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声称自己是“情感专家”、“两性专家”、“专栏作家”,实际上写的都是鸡汤文,比如我们受众多女性追捧的情感专家陆琪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下陆琪老师写下的这一则鸡汤:
这样的人,在网上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说明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讲究的不是一个东西讲得有没有道理,而是这个世界是不是够顺从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不单只是陆琪,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文。他们在写文的时候,往往以过来人、或是专家的身份提醒你:《姑娘啊!可长点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遇到这种女人,请格外珍惜》……
    看似有理有据,实则逻辑混乱,在此我以豆瓣上最近很火的一篇文为例:《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人,还可能是能在婚姻中获利最大的人》。
    首先,我们注意作者的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他这是在辩证地看问题,实际上这句话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同样的还有:《最爱你的人,最后还可能不跟你在一起》、《有钱的人,生活未必就一定幸福》等等,他首先引导出一个错误的绝对的概念,然后再否定这个本身就错误的概念,让很多人以为他是在辩证的看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属于问题,你不是情感专家你也会知道,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人,结婚是结婚,爱情是爱情,两者虽然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有了爱情就有婚姻,有了婚姻同时还有爱情。
    细读全文,文章的作者切入的点全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一些东西,像他文中提到的“结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饭有人做了,房间有人打扫了,连花费都有人和你均摊了”这种人,基本上是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这种人做得不对,你拿着这种既成论断的东西分析来讨论去,还不如讨论一下“今天穿红内裤走运还是白内裤走运”这个问题来得实在。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选择的应该是有争议的、难断是非、模糊不清的、在生活中给人造成困扰的问题,这时专业人士跳出来帮助分析问题,将事情的原委理清楚,这才叫解决问题,对于别人才是一种帮助。
    对于这种大家都能断是非的问题拿起来大谈特谈,好比“一个科学家研究出洋葱确实可以催人泪下”一样,通篇都是在讲一些废话。之所以会是这样,也是心灵鸡汤作者利用了目前很多人的心态:这一部分人在乎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公正、客观的道理,即使这个道理和我已有的观点相违背我也能安心接受。
    而他们在乎的是这个东西顺不顺从我的意志,比如陆琪是这样,通篇讲一些赞美讴歌女性的话,即使再荒谬,也让很多人心里舒服。于丹也是这样,而这整篇文看起来就是在为一些因很多在婚姻中受伤的特定人群在泄愤。
    第二,作者分析问题的方式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他提出的“结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饭有人做了,房间有人打扫了,连花费都有人和你均摊了”这种人,在婚姻中这种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他拿着这个特殊情况,进而论证婚姻是一种过秤称的买卖,所以所有女人在婚前都要小心对方给你下套,这实际上是种作践的价值观,现在人之所以离婚率如此之高,大都是怀有一些不正常的心态。
    在婚姻中,需要的是双方对家庭共同心甘情愿地付出:即使一切没有回报,你也付出得心甘情愿,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结婚前所应有的心态。(有很多人说我这句话在熬鸡汤。嗯,你当初摸着胸脯,在教堂里郑重其事对着众人一句句发誓“我愿意”的时候,是因为喝了上帝鸡汤才会做出这种行为的吗?另外注意了,这句话是对着男女双方都说的,很多人请不要对号入座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如果你一分钱一分钱的算,还来个收益付出比,我建议还是不要跑过来结婚了,去做生意得了,早点离婚比较好,不要害了别人。因为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付出得要比对方多,这时你脆弱的心灵会感到承受不了,受了百般委屈,等得到时候再离婚,害人又害己,何必。
    第三,一个专家提出问题批判别人,不是为了喷别人而喷,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这篇文章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应该提出诸如“当夫妻间出现这种问题时,妻子应该主动提出来跟丈夫讨论问题”,以及给这些受伤害的女性以一些夫妻间沟通的技巧等等,这才是一个专家存在的意义。
    然而作者没有做这些,最后还来了一个“先和男方约法三章,未来他不准当甩手掌柜。不然花了自己的代价,舒服的却是那个比你更容易在婚姻中得利的人”,我建议你最好要求男方先放一定数额的押金在你身上,不然约法三章对方不遵守,你不又白白浪费感情了?这就属于你不专业了。
    最后,从该楼主的年龄来看,很可能还没到结婚的年纪,自己还没经历过,逻辑又混乱,专业知识也不具备,跑过来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瞎教导别人的婚姻,向别人灌输作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实在可耻之至。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而一个学艺不精的医生却很少因为自己的愚钝而受到惩罚,毕竟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讲很难判断,还有些人认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就足够了,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而在这则心灵鸡汤中,这位导师教诲人们将应该原本相濡以沫的人看作是敌对,将婚姻看作是种买卖交换,如果一些不明是非的读者将这种思想全盘接受(事实上很多读者实际上都有一定的盲从性,他们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是其观点本身正不正确,而是跟你讲话的人的地位如何,在此我就不一一展开细讲了),原本可以通过夫妻俩商量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因为掺杂着这种激烈的情绪之后变得不可解决。
    心灵鸡汤文还有很多,我不可能一一详述,但归结开来,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心灵鸡汤作家本身水平就有限,普遍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缺乏逻辑思维和清晰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心灵鸡汤作者经常由于水平有限,讲话、谈问题不达要害,讲的不是事情的本质,经常回避问题讲自己的大道理,采取的方式经常是意淫、诡辩。
    3.心灵鸡汤文的目的不是来解决问题,而是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心灵鸡汤作者可以说不择手段。
    最后,心灵鸡汤作家普遍认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正能量。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意淫和消极,摆出的是一种“阿Q精神”,采用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和别人的人,能有多正呢?真正积极的人生观是要去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弃,接受该接受的,而不为之屈服,再考虑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所以,一般人若轻信鸡汤,情感上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毕竟他们讲清楚了自己压在心头已久的情绪,然而心情总是悬而未决,因为问题却依旧没有解决,到头来他们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以一言而蔽之:我这是拖延症。
    这是我为什么憎恶鸡汤的原因:他们总是选择一些感性的人群欺骗,这些人本来处于情绪波动的时期,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时。我们首先要做的理应是稳定情绪,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将情绪进一步放大,将焦点对准自己的情绪,进而由负面情绪转为正面情绪。
    这样的方法,只会让这些感性的人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更进一步地注重自己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一般的鸡汤作家,骗了一时一阵就罢了。碰到有些所谓的专家,改变的很可能是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耽误的将是他们的一生。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平时在谈话的时候,尤其是面对面谈话之时,都喜欢拣好的、讨人喜欢的、正面的东西讲,对于不好的、令人厌烦的、负面的东西,我们则通常选作避而不谈。(事实上豆瓣也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可以看到最受欢迎的是一些看似正面积极的心灵鸡汤文,然后是一些不谈是非的文学作品。像我这样的批判性质的文章只能排到最末,大家心里都想着怎么样舒服怎么来,都讨厌争论)
    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在谈话的时候,很少会帮别人指出一些他们身上的缺点,我们通常只拣别人身上好的、优秀的大肆赞扬,而将一些不好的话通常留在心底和背后讲。假如非得提一些建议,也经常先谨慎来一句“如果我不是你的XXX,我才不会讲这些话呢”作为铺垫,仿佛讲一句真话是对别人的一种恩惠似的。
    一方面,确实很少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分析得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另一方面,在我们这个金钱权力至上的社会里面,很多听别人讲话,首先看的是对方的身份,而不是讲述问题本身是否合理。也有很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在乎的不是客观、严谨,而是这个世界是不是照着我的意志来转,在现实中我经常看到因为侵犯到个人利益而欲拼命的人,却极少见到有人因为追求某些自认为正确的事,宁肯放弃自身利益。
    在这个大环境下,心灵鸡汤正好迎合了当下很多人的需求,因为他通篇宣扬的都是大多数讨人喜欢的、正面积极的、阳光的东西,而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投机取巧似的避而不谈。即便是他们想批评某些人,也批评的悉数是“结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饭有人做了,房间有人打扫了,连花费都有人和你均摊了”这些万人皆唾骂的人,而从来不选择一个饱含争议的问题来讨论。
    不仅仅是现在,我们这个民族,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都为如此,太过于注重感性,而忽略理性。这使得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是非莫辨,好的在诡辩家嘴中说成坏的,坏的在统治者的宣传下变成好的,指鹿为马、黑白不分,因为这些不公平的状况出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人才不能充分地应用,社会也因此停滞不前。
    过去的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我们讲究的不是理性、科学、法律,而是讲的感性、道德、人情,我们的考试采取的科举制,靠的是写文章来选拔人才。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科学的东西,大都是一些技术。我们讲的更多的是仁义道德,靠的是感性断案而不是法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面貌,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的变化。
    今天,在全球化的带动下,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转变,这是我们较之先辈的幸运所在。尽管如此,这种转变我们还是不够。因为我们还处在大量的问题当中: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时候都在讲“关系”这些说不清的东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我们诸多的制度和法律形同虚设,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的创新发明还远远不够。
    要将国家目前这种窘境所改观,靠的是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而摒弃虚伪。靠的是公正执法,让好人扬善而坏人得到惩处,弱者得到保护,给每一个人有公平的生存环境,靠的是人们心中的理性:企业不再环境污染,公民不搞人情关系走后门,政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好起来,民族才会昌盛。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慢慢地由一个感性的民族转变为一个理性的民族,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懂得解决问题。而这一些,都不是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5 21:31:43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图书】:《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作者】:(美)马修·克劳福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文版序中,作者回顾在北京遇到的修自行车的师傅,“他工作起来自信满满,基本上不说话。他的举止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做生意,好像根本没有推荐自己的服务”,面对像“这辆车没事吧”这种问题,他的回答直截了当,每天他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为自己解决的那些问题而自豪。这个说法可能有作者一定程度的主观想像,但你可以回想,多长时间没有解决问题的自豪?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当谈到重拾工匠精神和鄙视体力劳动者,实际在说一件事情,我们在“知识工作”和手工劳动之间树立了一条分界线,但任何干过技术活的人都知道,做手艺话时,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思考,而这种脑力劳动也是相当不平常的,甚至有时候你更会发现体力工作更需要脑力的投入。



作者马修·克劳福德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智库工作,5个月后离职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书中,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指的工匠,不是特定体力劳动者,而是指你是否是进行纸级别的“创造者”。



------引言------



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节选)



如果想买一台状况良好的二手机床,你可以与诺埃尔· 登普西联系,他是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一位经销商。诺埃尔杂乱的仓库里堆满了金属车床、铣床和台锯,其中大多数是从学校里流出来的。当然,你也可以求助eBay,那上面也有不少来自学校的此类设备。这些东西大多已经在二手市场兜兜转转了近15 年,自20 世纪90年代起,教育者开始致力于将学生打造为“知识工人”,工艺课因而逐渐过时。



工具从通识教育里消失,是迈向忽视手工制品这个更普遍状况的第一步。而近年来逐渐发展出的一种以隐藏零件为目标的工程文化,则使我们无法直接检查每天依赖的设备。现在,打开某些汽车的引擎盖(尤其是德国车),里面的引擎看上去就像电影《2001 太空漫游》(2001: ASpace Odyssey)片头里那座令原始人着迷的方尖石碑——闪闪发亮但毫无特色。一般来说,在那个引擎盖下面还会有另一个引擎盖。这种隐藏功夫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遍布各处:把小装置固定住的扣件现在需要特殊的螺丝起子才打得开,这些起子并不常见,通常只会在小范围内使用——这显然是为了阻止人们出于好奇或愤怒而探究其内部构造。年龄稍长一点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几十年前,在西尔斯百货(Sears)的商品目录上,有各种机器的零件分解图或组装示意图。当时,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顾客需要那些信息。



工具使用的减少似乎也预示了我们与这些物品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我们变得更加消极被动,依赖性也更强。实际上,人们主动使用工具来修理或制造东西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我们自己制作的东西,现在靠购买;过去我们自己修理的东西,现在干脆直接换个新的,或者请专业人士来修理。可是,只要请专业人士来修理,他们就通常会因为几个小零件失灵而更换掉整套系统。



......



制造业的工作已经以令人担忧的程度外包到国外,但手工艺业尚未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需要在美国搭建一个露台,或者修理汽车,远在中国的工人是无法帮上忙的。事实上,建筑和汽车修理行业长期以来都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很早以前,手工艺业和制造业就被专家们定义为“蓝领”,这一观念使得手工艺业愈加颓败。最近,这种共识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2006 年,《华尔街日报》惊叹:“(手工艺的)技术劳动正成为少数能确保人们过上好日子的工作之一。”

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探讨经济学,而在于分享制造和修理物品的经历。在书中我常常会提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尤其是最近当摩托车修理工的经历。当看见摩托车驶出我的修理店,想着几天前它被皮卡拖来的样子时,即使我已经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站了整整一天,疲倦感也会立马一扫而光。透过头盔,我可以看见车主脸上的笑容——他有一阵子没有碰自己的车了。我对他挥了挥手,不过我知道,他一只手控制着油门,一只手控制着离合器,无法回应我。但我可以听到油门在空挡下快速运转,发出清脆的“噗噗”声,活力十足。那个声音让我心花怒放,我知道它的主人也是如此。



也许我并不适合办公室的工作,但我不认为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并非因为它非同寻常,而是因为我认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希望对那些不被公众理解的想法作出公正的评判。我从体力劳动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感和成就感,那是“知识工作”欠缺的。我撰写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也许,最令人惊奇的是,我常常发现体力工作更需要脑力的投入,我希望能通过本书探究其中的原因。



......

经济困难时期即将到来,我们必须变得节俭。节俭地生活意味着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但在经济困难时期到来之前,大家对自力更生的兴趣似乎已经出现。节俭只是一个表面的经济原因,自力更生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更深层次的一种需求:我们必须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控的,我们可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似乎也意味着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必须能够就近买到。许多人在努力恢复更人性化的观点,并且让自己摆脱对经济全球化这股模糊力量的依赖。



我在想,这么多人迫切地渴望在生活中承担起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为了应对工作世界中的变化。在工作中,个人的主体性慢慢消失。那些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觉得,尽管他们必须遵守的人为规定越来越多,自己的工作却缺乏像衡量木工手艺那样的客观标准。这种客观标准的缺失也导致是与非的判断过于武断。



究竟什么是好工作?哪种工作既体面又安稳?长久以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现在则有更多可能。对那些聪明且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华尔街已经失去了光环。当前,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呈现出一派混乱的状况,但人们也许会冷静下来,意识到生产性工作是一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那种从他人的工作中刮取剩余价值加以贩卖的伪工作突然原形毕露,使得人们重新开始思考“让我做个有用的人”的想法。

思考过后,我们就能回归本质。“引擎盖”已经被打破,是时候扯掉它了,让我们直接观察内部的运作,自己动手修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8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6 11:31:23 |显示全部楼层
挽歌你不觉得晚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2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6 12:21:22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林忽悠上台后,西飞就没消停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