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许权中出生地在阎良清河之滨
许权中(1893年——1943年)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享誉三秦的抗日名将,1943年12月在陕西省眉县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英名经常与李大钊、吉鸿昌、刘志丹、杨虎城、周恩来一同出现,他的事迹与辛亥革命、陕西靖国军、北伐、西安解围、渭华起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紧密相联。许权中将军的丰功伟绩诸多地方志和有关回忆文章中详有记载,此处不再赘述,专就鲜为人知的许权中将军出生地在阎良清河之滨作以考辩。
许权中将军作为历史名人、抗日名将,他的祖籍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来定居地西安市临潼区、寓居地西安市灞桥区、遇难地陕西省眉县在地方志中均为将军立传,然而作为将军的出生地并生活了13年(含教书、驻军时间)的地方,《阎良区志》中却没有为其立传,诚为憾事。但让人更为遗憾的是已出版的方志中都将许权中将军的出生地和出生年份搞错了。方志中将军的生地以临潼县交口镇辛理村为主,有的则说是临潼县栎阳镇聂家村。将军的生年有1894年和1895年两说。
笔者在编纂文史专辑《阎良村情》时,发现许权中将军1942年其母去世时所作的《行状》一文,文中对其家史、出生地、出生年月均有记述,终于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纠正了方志中的错讹。许权中将军1893年10月8日出生于今阎良区北屯街道办聂家村西四里许清河边的窑洞里,他们一家在这里生活了11年,1904年全家迁往临潼县交口镇辛理村。
许权中的祖居地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许家终村(《临淄区志》误作临淄区皇城镇许家庄)。他的父亲许文会兄弟三人,全家守着二亩半薄田,无法维持生计。经过商议,许文会决定带着妻小到陕西谋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许文会推着一辆小车,带着妻子贾氏、长子、长女,一路跋涉,行程千余里,来到陕西临潼县阎良镇的聂家村(山东移民所建村落,今属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聂家村)落脚。
初到聂家村,许文会给人扛活,贾氏给人缝补浣洗衣服,日子过的十分困苦。1893年,他们一家迁到聂家村西四里许的请河边的窑洞里,当时外地难民沿河凿洞而居的不少,这里近楼子张村,遂称楼张河(时属临潼县栎阳镇,1987年区划调整后,这里一直属阎良区管辖)。这一年10月8日,一代抗日名将许权中就出生在这里,后来他的三弟、四弟、小妹相继在这里出生。1900年关中发生了大饥荒,7岁的权中随家人到北山、南山讨饭。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母将权中的三弟、四弟送人抚养。荒年过后举家回到请河边,父亲仍以租种养家。大约在1903年,权中的大哥英年早逝。大哥的坟墓就埋在村子附近,全家人每每看到哥哥的坟墓,都会流泪、伤心。许文会夫妇无法承受这种丧子之痛,遂于1904年全家迁到东南20多里外交口镇的辛理村(现临潼区交口镇权中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1914年至1915年,许权中还到阎良镇万仙屯(今属阎良区振兴街道办万仙村)执教两年。1927年7月,他和共产党人史可轩率领西安中山军事学院和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共1500多人经今阎良区康桥北上受挫,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接受军阀冯子明的改编,成立了独立旅,许权中任旅长,后在今阎良区关山镇驻军两月有余。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印象。
许权中同志牺牲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都深表痛心,询问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早点把权中同志接到延安。1949年12月,西安、临潼各界悼念许权中、任耕山烈士遇难六周年时,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送去了“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许权中将军应该成为阎良的一张红色文化名片,加以大力宣传,对弘扬爱国主义和促进阎良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窃以为地名是最廉价的宣传途径和方式,一条道路的命名,其宣传效应可能比几万本宣传资料的收效更大,而且这种宣传具有可持续性。北京为纪念抗日先烈,命名了赵登禹路、佟麟阁路。为纪念许权中烈士,他后来定居的临潼区交口镇辛理村改名为“权中村”,在商洛驻军地有“许旅路”。作为将军的出生地和生活了13年的地方,我们更应有所作为。建议阎良区地名办在地名规划中,从阎良区北屯街道办聂家村附近选择一条东西大道,命名为“权中路”或“权中大道”,以作为对许权中将军的永久纪念。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