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3450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8 19:30:00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位组织大家向山区学校捐书,有同事送来一本《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我如获至宝地读起来。

    某篇课文叫做《自立》,劈头就是——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看得很震撼。这是民国二年至九年版的高小第二册的第四课,想象那些穿着臃肿长棉袍的孩子,在先生的指挥下,用脆脆的童音齐声念——凡物,莫不有死……

    某篇有趣,名字叫《怎么不生长》,出自1937年版初小国语读本第四册第十六课——树秧种在地上,慢慢地长起来了,小傻子看到了,就去种一粒冰糖,过了几天去看,冰糖没了;再拿一只小虾埋在土里,过几天去看,小虾烂了;再拿一个鸡蛋埋土里,过几天看,鸡蛋坏了……小傻子觉着很奇怪,咦,我种的东西,怎么都不长呢?

    这个可爱的小傻子,多么叫人心疼喜欢。

    教认字的课文,多是把生字串成一串,像优美简短的生活小诗,朗朗上口。譬如——卧室内,有火炉,炉中烧炭,火渐盛,炭渐红,一室温暖。

    已是三月阳春,衣服随着气温一减再减,读着它我却想后退一大步回到冬季,用鼻尖抵着结有霜花的冰凉玻璃窗,默默背诵这个——一室温暖!

    民国十二年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注意贴近小孩子的心理,有篇《小孩子打鸟》——一个小孩子,手拿一根竹竿,站在树下打鸟。鸟飞起,树上的叶子落下来,落在小孩子的眼睛上。小孩子把手一放,竹竿打下来,打在小孩子的头上。

    好笑的日常一幕啊。想起在家里,我经常慌里慌张去洗手间拿拖把,拖把放在淋浴龙头下,随手一拿,拖把杆带动了龙头,哗啦啦,一阵冷雨从头浇下……和那个被竹竿打头的小孩子,是一样的又想哭又想笑的心理吧!

    民国十三年的《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第四册,某篇叫做《多了一根骨头》——先生说:人的身体上,一共有二百零八根骨头。一个学生说:我有二百零九根。教师忙问:什么理由?学生说:昨天吃饭,咽了一根鱼骨头下去了。

    今天读来,这更像某个好玩的校园笑话。当时的孩子们念到这课,也一定哄堂大笑了!

    一篇启蒙的语文课文,或许会让小孩子牢牢记上一辈子。现在,每天晚上,我上一年级的女儿都会把语文书递给我,请我检查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她背诵《春笋》——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她背诵《草原的早晨》——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在我的面前,她显得放松而有感情,甚至,还为这背诵添加了一些认真可笑的手势。捧着语文书的我,感动,又多少有些恍惚,因为任凭我做怎样的思索状,都记不起我小时候背过的那些课文了。

    前几天,碰到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她记忆超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3925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9 00:07:00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国语在台湾(蒋时代)大陆盛产八股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惊鸿一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7-9 00:54: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9 17:26:00 |显示全部楼层

 

刚要退出,就撇见了你的名字,重新登陆,来回这个帖子

看了你很多的回复,我总结一句: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9 22:26:00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想象的鲜活,这样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

要是我也有一本,定要通本背诵下来不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6045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9 23:12:00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洁净,如同未被尘俗污染的童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别康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7-10 00:03: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3450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11 00:04: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user="无忌童年"]国学国语在台湾(蒋时代)大陆盛产八股文。[/quote] 

不敢完全苟同,但也有一定道理当年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文化精英有:张大千、于佑任、胡适、林语堂、钱穆、周作人、梁实秋、傅斯年、罗家伦、梅贻琦、毛子水、钱斯亮、英千里、张佛泉以及后来的余光中、李敖等等。他们到台湾后,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几十年如一日沉潜于学问,或整理国故、或阐发宏论,继承传统,发扬学术,卓有建树。他们在台湾保住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保住了中华学术的一脉,并带了一批批衣钵传人。

而留在大陆的一些文化精英命运多桀,大都死得很惨。苟活下来保住性命的,大都成了“御用”文人,为政治和政权服务。

曾四次去过台湾的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无比感慨地说到:“台湾的文化感很强,教育素质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3015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11 01:58:00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回忆了一下,竟将那时学过的课文都还给了老师,记住的只是有限的汉字和小学校里经历过的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3450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13 23:16: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user="~再别康桥~"]

    新课改,不晓得改了什么,新了什么。

    现在的小学语文,和自己上小学时所学的文章大有不同。篇幅,题材,体裁。

   

[/quote]
《嘹望》周刊撰文,“60年中小学语文教材变迁”: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语文教材的选择,也是民族生存条件的投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