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家武伯纶ffice ffice" /> 石兴邦 伯纶同志是我们在青年革命时代的导师和引路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领导和工作指导者。他对陕西地区的革命建树,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深受社会和青年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前半生是忘我地投身到为推翻旧社会黑暗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洪流中,不懈地斗争;解放后,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呕心沥血,为社会主义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文博考古人才,为社会积累起一笔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德业并著,为世所宗。 (一) 伯纶同志祖籍山东益都。清末,全家逃荒来陕西临潼落户。1902年,伯纶同志出生于临潼关山镇南之东兴村(今阎良区关山镇东兴村)。由于家境贫寒,12岁时才在村里私塾读书。他好学善记,成绩出众,为老师所赏识。多方鼓励并说服家长让他坚持学业,以求上进。16岁时进入西安东关兴庆巷乐道小学,后又转至三原县福音村崇美中学攻读,21岁毕业。 伯纶同志在中学时期就追求进步,参加革命活动。1924年,时年22岁,考入北平汇文学校。这是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水平较高,师生思想活跃。在这里,伯纶同志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眼界为之大开。这年上半年,他就参加了共青团,下半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途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实践的社会活动。在汇文学校,他先是主编校刊《汇文学艺》刊物。并于1925年加入由陕西进步青年杨明轩、杨钟健等人在北京创办的“共进社”,并被任为《共进半月刊》的特约撰稿人。他在这些刊物上撰写文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控诉军阀镇压学生的罪行。例如在《最后的胜利》一文中,引用被害青年方亮的话说:”这是我的最后一刻了,死不足惜,我唯一的希望是你们能重振旗鼓,抱最后胜利和信仰,至死不妥协的精神,与这不人道、阴险、残酷、凶恶的势力奋战到底,你们明友方亮的责任完了,真正平民的幸福和中国前途的命运的担子,愿你们担起。”正是在同一时期,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发表了《纪念ersonName ProductID="刘和珍" w:st="on">刘和珍ersonName>君》那篇著名的文章。 1926年,伯纶同志经“共进社”介绍,由北平返回陕西。先后在渭南的渭阳中学、宝鸡的虢镇中学、三原中学,西安第一中学,兴国中学、菊林中学等校担任教职,是当时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