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唐端陵 今日徒步目标——唐端陵 唐端陵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在阎良的西北方,距阎良城区大概16公里,途经泾惠渠、北任村、杨任村、纪王村、徐木村、上塬之后经唐献陵、徐木乡,最后方才到我们的目的地——桃沟村。 今日的天气少了以往的阳光明媚,有些阴冷,却毫不影响我们徒步的兴致,走在那千年的泾惠渠上,仿佛一切烦恼已被碾碎在脚底的尘土之中,被冬日萧索的冷风吹得在空中打个转终于还是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只留下匆匆的脚步声和那悦耳的笑声在那千年的泾惠渠上回荡。什么能比放飞自己的心情更让人高兴呢。泾惠渠上的黄土是松软的,音符和蚂蚁大哥都发出惊叹:这路走着真舒服,是啊,我也感觉到了,松软的沙土踩在上面象光着脚走在沙滩上,被沙子亲吻脚底的感觉,柔软而又温暖。看着那远处绵延起伏的土塬被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隐约的沟壑,层叠的梯田,朦朦胧胧。渠下万亩正在等待灌溉的饥渴但依然莹绿的麦苗,被勤劳的农民修整的整齐的排着队伍等待甘露的降临,泾惠渠里潺潺的水流,不急不缓的与我们逆行着,偶尔从村落里会传出一两声狗吠,还有我们三三两两的交谈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给清晨宁静的泾惠渠带来一丝快乐。 泾惠渠——建于秦朝,也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当年秦王嬴政修建此泾惠渠还有一个典故呢,当时的秦国要统一七国,东邻的韩国首当其冲。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元年),韩国的桓惠王采取了一个拙劣的“疲秦之计”,他派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谍,去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尽秦国实力。工程进行到第九年时,秦王识破阴谋,大怒,要杀郑国。危急中郑国对秦王说,杀掉我没有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他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杀郑国,还仍然加以重用。由于泾河水含有大量淤泥,不仅能灌溉,还能肥沃土壤。汉代民谣“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水利工程。郑国渠流经现在的泾阳、三原、富平、高陵、临潼、阎良等县(区),绵延三百余里,依塬而修,此渠修建路线与塬呈平行。因此我们虽行走在泾惠渠上,其实是依塬而行,而出了泾惠渠便是来到了塬脚下。 顺着上塬的羊肠小道,艰难的向上攀爬着,因为那坡道窄而且陡,不一会落在后面的我和音符就气喘吁吁了,很久没感觉到有如此劳累,全身大汗淋漓,一阵凉风吹来,呵,真是舒服,那冬天的风一定以为吹到我们身上我们会吓的缩着脖子,打着寒颤,瑟瑟发抖呢,可我和音符却都不由得赞叹起这清爽的冬季寒风来。音符不知何时迷上了摄影,虽然我们已经远离大部队了,可她毫不顾忌,还拿着她的照相机在扑捉着她心目中的美景,塬上最常见的植物便是长着满身尖刺的酸枣树,那曲折的枝杈上挂着零星的红色果实,萦萦绕绕的倒也点缀的荒塬上有那么一点生气了,于是便被音符的相机纳为景致,留作纪念了。终于爬上了土塬,走过两个村落,望着前方高高的牌子上赫然写着“徐木乡”,真的有些激动,走了将近四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了。远远地先看到了端陵前方两个对称的土丘,不解的问同行的云心大姐,这两个山丘是何用意,云心大姐告诉我们:是乳陵,或许是历史知识的匮乏,我从未听到过有关乳陵的解释,云心大姐也无法说得具体,还有些难为情的说就是女人嘛......哦,我似懂非懂,其实还是不懂得点点头,没好意思再问,但心里却想,这古代的皇帝真是奇怪,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坟冢前建这么个象征女人的山丘呢,带着疑问前行了大约五百米,来到了一个硕大的坟冢前,这个便是唐武宗李炎之墓——唐端陵,此外形与埃及的金字塔外形极为相象,呈覆斗型,外表没有金字塔的金碧辉煌,覆盖的黄土在这冰冷的冬季,却显得异常凄凉。整个陵墓上已被后代的人们种植了苍翠的松柏,那松柏长的倒也茂盛,郁郁葱葱的倒还真透着皇室的威严。看了墓志,了解了27岁被宦官拥立为皇帝的唐武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