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轩
阎良区政协文史委 李飞
张明轩(1890—1952),原名新发,字明轩,乳名双牛,人称“牛刀客”,是阎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张明轩出身贫寒,青少年时期曾给地主家扛活。民国初年,与当地豪杰李虎丞、林瑞泉等人组成行侠仗义的刀客队伍——渭北“十八娃”。后来参加胡景翼领导的靖国军、国民二军,官至团长。1928年解甲归田,但保留一支私人武装,为当地实力派人物之一。居乡期间,兴办教育,除暴安良,支持革命,做了许多有益于桑梓和革命事业的事情。解放前,当地群众为其在阎良火车站树德爱碑,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篆额,寇遐撰书。
张明轩作战勇敢,为李虎丞麾下的一员骁将。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在北洋军阀的支持下,率镇嵩军围攻西安。西安军民在李虎丞、杨虎城的领导下,展开了历时八个月的反围城之役。当时,城南的小雁塔是陕军在西南的前沿阵地,两军在此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先后三失三得。张营战士浴血奋战,营长张明轩带伤指挥,手持双枪猛打猛冲,苦战了四天四夜,拉锯五次,终于夺回了小雁塔这个南关的咽喉之地。在争夺战中,时任宋锡侯团营长的张明轩在脚部受伤的情况小,脱掉上衣,手持双枪,奋勇冲锋,鼓舞了士气,威震敌胆,最终将南关咽喉小雁塔夺回,张明轩因此扬名陕西军界。
张明轩少时失学,为了发展教育,造福桑梓,遂于1941年出资12730块银元,将绳张初级小学扩建为私立兴农完全小学,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
张明轩嫉恶如仇,好暴打不平。1940年,国民党临潼县派一位姓陈的官员到阎良镇催粮。该陈对无力交粮的百姓鞭打绳索,对保长甲长也打骂欺辱,弄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张明轩闻讯,指使镇团丁趁夜晚该陈从阎良镇城门经过时,从城上用砖狠狠将其砸了一下。继而又于次日白天,陈的护兵在卖布市场大便时,团丁从城上将其击毙。该陈见状,吓得赶快离去,再未敢来,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他嫉恶如仇,先后将在当地胡作非为,侵害百姓利益的吴老七、彭老三两名土匪处决。他的护兵郭彦龙拦路抢劫,他也不姑息偏袒,将其处决,以儆效尤。
张明轩早年参加国靖国军、国民二军,有同情革命的思想,我党将其作为统战对象,加以团结,他也力所能及地为革命做了不少贡献。1941年,临潼县渭北剿匪总司令秦颂丞带人围攻赵家庄,企图杀害进步人士李文海、梁信之,张闻讯后,随即召集团丁、保甲武装力量会同地下党的武装力量前去救援,秦颂丞仓皇东窜。1941年,国民党发起反共摩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和军事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地下党员、后任渭北总队司令员的谈国帆利用同张明轩的私人关系,经常派人秘密带物资南下阎良镇,在张明轩开设的发兴德粟花店由进步人士焦德甫等人销售,购买或兑换成枪支、药品、布匹等边区急需的物品秘密运往边区。如此数年,为边区输送了大批物资。1945年,焦德甫、张保元等六人秘密运输物资时,被国民党当局查获,张明轩也被扣上了“勾红谋反,贩卖禁品”的罪名,后来请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原陕西督办李虎丞说情,并贿赂有关官员,焦德甫等六人才得以开释。1948年,阎良镇地下党员亓彦斌等人在阎良小学门前街道墙上书写解放军“攻克蒲城”的标语,被临潼县警察局沈某查悉,要逮捕亓彦斌,经张明轩从中说清,才化险为夷。
西安解放后,张明轩在西安闲居三载,卒于1952年回乡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