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才和主子的辩证关系
题目:奴才和主子的辩证关系。奴才和主子,以及这样的关系,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似乎没必要再提。但是,因为社会的某种奴性基因的未曾泯灭,中国还有很多人,事实上还在遮遮掩掩的继承和发扬着奴性。 主子是主人的俗称,或者是口语、口头称呼。 奴才可是有渊源。据史料追溯,奴才本不是汉人用语,是晋时北方胡人骂人的话,那时传入中原,却也是民间多用。官方使用是到了明清,也是传自北方民族。到了清朝,奴才成为官方用语,在事物、奏章上,只许满人向皇上自称,而汉人只能称“臣”,不得称“奴才”。此盖满人之俗也,并非高抬。事实上,很多汉臣巴不得称奴才,可是人家不让! 而当今社会,这种奴性,我认为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有发展。因为有那么一种人,将这种奴才相表现的不像旧人那么直白,这很巧妙,含蓄而不卑微,惟妙而不惟肖,达意而不失体,奴性而不奴才。 何意?我们还得说说社会。 社会的市场化,导致了人性的市场化;在市场化的分工之下,人就有了某种等级心理。这种等级心理就导致了人性的社会等级化。那么,在某些人眼里,人格是分裂的。于是,在这些人眼里,主人和奴性应该是泾渭分明的:社会地位比我高,就可以做我的主子,社会地位比我低,你就做我的奴才吧。 这就是某些人眼里的奴才和主子的辩证关系。 那么,在市场经济之下,金钱和社会地位有着近似永恒的等价。所以,在有些人眼里,有钱人是相当有资格给她做主子的,虽然人家未必瞧得上她,那她也会向那有钱人投去谄媚而奴性的眼神,旨是想告诉人家:我愿意为您做牛做马做任何事。而在这些人眼里,穷人可能压根儿就不配入流,虽然人家很尊重她,甚至帮助她、照顾她,但她还是以一种主子的态度向这些人投去蔑视的目光。 “主子”是向来讨厌奴性的,而奴才却以她的奴性为人生哲学,谄媚着社会:壮哉! 祝愿有奴性的、甘愿做奴才的人能过的快乐悠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