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路线是:从阎良乘车--至冯村水库徒步--唐德宗唐德宗之崇陵后门--翻越山岭到崇陵前门--徒步到安吴堡村参观吴氏陵园吴宓墓和吴氏庄园青训班旧址--乘车到三原县城老黄家吃小吃--乘车返回阎良。
从吴氏陵园顺着村道往南走大概二三百米的样子,就到了一条东西向的主道,向西一拐,没走多久就看到一个相对于村居高大许多的古建筑院墙大门,门上石匾上书迎祥宫三个字。
迎祥宫大门高大古朴,门口有一对石狮,同行群友宝石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他母亲上学的地方,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戏楼。他小的时候在里面看过戏。因为大门紧锁,我们也只能在门口看一下,照几张相。峡谷龙介绍说,前面还有一个景点,叫青训基地。
果然,再往前走几十米,就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古建筑,门口立有石牌,写着安吴青训班旧址和简介,但看大门就给人深宅大院的感觉,门楼高大,飞檐翘立,其上雕刻精美,大门的门槛差不多有二尺高,红门朱漆用料看起来也非常讲究,门口铮亮威武的石狮和较为细致的石凳,都是古时一般人家能用的起的。
走进大门,是一个在旧时可以称得上是高大雄伟的三进四合院。并带侧院,正院自南而北,连套三个小院,院内空空落落,几乎什么都没有,只在第二进房内,摆放了几个从前的两轮木推车。据说原来摆设有青训班的一些东西,还有毛泽东和朱德的诗词。现在却没有任何可供观看和纪念的资料。
单见几个妇女在刮木门上的红漆,据她们说刚刚在这里拍电影《白鹿原》取景,里面的物品摆设已移出,院子正待修缮。整个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油漆味。
这四合院中每院都铺有高高的石阶,虽然只是一层,但是建筑高大,飞檐长翘,与脚下石阶台相呼应,尽管院内的木窗、木门和砖墙已破损衰落,失去了往日的光华,但从院子的建筑布局、房屋建造所用的材料整齐考究,木门木窗雕刻之精细,门前院后石刻之精美,已及屋顶院内的雕梁画栋中,依然可以看出当时院内主人的阔绰。
这个院子怎么看都不像仅仅是一个培训基地这么简单。它一定身世不凡,隐藏了不少的故事,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因为群友宝石家就在安吴村旁边的村子里,他应该对这里比较了解,但是宝石却也说只知道这里从前是一个乡村医疗诊所,现在成了红色旅游点,也完全不知道其历史。
幸亏大门内有一铭牌介绍说,这里曾是清代官员吴氏大院,抗日时期后被作为中共培养青年干部、发展抗日力量的训练班的基地。这极具省略性的介绍可以看出,修建此院落出自一个有钱的吴氏官宦人家。
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里就是在清末年间鼎鼎大名的安吴庄园。
安吴堡村的祖先,唐朝时由江苏迁来,为确保后辈永远安宁,遂将住地起名“安吴”。后历各朝,子孙繁衍,至清初兴盛发达起来。其时吴氏兄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家,又称五大院,以东院最为兴旺。安吴寡妇周氏婆家的曾祖父吴恒德即是东院人。及至祖父吴萼轩(字汝英),在甘肃凉州一带经商获利,用银子捐得“诰授武德骑尉卫守府”的官衔。公公尉文(字汉章)时,一方面续用银子捐官,先后任湖北后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另一方面凭借办理淮盐盐务(在户部注册,承办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盐业的专卖权)、掌握数百盐引(即朝廷发给的盐业专卖执照)之便,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裕隆全”,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数百万两银子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盐商。光绪丙子年(1876)尉文去世,吴家商业开始衰败。正如前面介绍,吴周氏来吴家接管家事后,吴家商业又走入了鼎盛时期。
也就是说,这里就是安吴寡妇居住过安吴庄园之东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