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活着》来略谈余华小说创作的轨迹 周伟锋
关键词:活着 变迁 冷漠叙述 先锋小说
摘 要:“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毫无疑问,《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高峰,是至今为止他创作的最为成功的作品。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如是说。
他还说:“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如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简要谈谈余华创作的轨迹
一:余华对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尝试
余华最初登入文坛,是以他的先锋性小说而闻名的。
所谓先锋小说,是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的一批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人们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鲜明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使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而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正是这种先锋性的代表。《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死亡叙述》、《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在这些作品中,“冷漠叙述”成为了余华作品中的明显特点。
余华在这些前期作品中,几近偏执地迷恋于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慢条斯理的自戕叙述、人肉市场的细节描写、“死亡叙述”抑或是对爱情亲情的的描述,作者的叙述语言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作为一种先锋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的探索,余华的冷漠叙述很好的实现了对于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罚》)、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和伦理(《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的彻底颠覆。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典型的体现了余华小说的特点。兄弟仇杀成为了故事的主体。山岗的四岁小孩无意间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山峰又出于复仇踢死了四岁的侄子,接着山岗又杀死山峰,最后山岗又被枪决。在余华叙述这个令人震惊的家庭悲剧时,竟然是出奇的冷漠与安详,甚至还用调侃来叙述那些令人胆寒的杀戮与死亡,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
无疑,余华对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尝试是比较成功的。而这些探索与尝试为余华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他的创作走向新的高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余华小说的成熟与走向新的高度
进入九十年代,余华的文学创作走向了新的高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余华带来了诸多的国内外奖项,特别是《活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多国外的媒体也是给予了《活着》很高的评价,其中有些评价可能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对这部作品的认可。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却因为可恶的医生而死掉,女儿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却因难产死亡……家珍、外孙、女婿相继死去,而福贵还顽强的活着,还有那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苦难,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巨大的苦难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给读者以深深的思考。
福贵失去了富有,得到了亲情,又一次次失去了最亲的亲人,最后又得到了“福贵”——另一个自己!
那么,余华在小说中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他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