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记录的不是什么西安旅游景点,但是我心灵中的一处圣地,距离西安70余公里的某处,中国著名的飞机城,新中国飞机设计、制造的基地。60年代我的父母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属于大西北的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辈子。我在这里出生,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长大,工作后我离开了这里,时过境迁这里的科研区也更换了新址,旧的办公区逐渐荒废。
2009年春节,废弃的老科研区因为烟花引发一场大火,从小我认为最漂亮的标志建筑“行政楼”的屋顶被烧毁了,当时就听说这里快拆迁了,老科研区是按照苏联的图纸在50年代规划布局建设的,当时因为隶属部队,被称为“大营房”,当时这里一应俱全,从科研室、试验室、行政楼、操场、花园到后勤的食堂、洗澡堂、开水房、锅炉房、幼儿园等等,犹如一个小国度。我的托儿所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有童年无数的记忆。
今年春节假期,路过这里,爸说这里马上就拆了,我把车开到围墙的门口,说咱们再看一看吧,围墙上上了锁,春节假期没有人,我说回头带你们来赶快拍几张照片,不然就没有了。
正月十五刚过,我再回家,带父母散步,路过此地愕然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残留的旧建筑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急忙下车,再看一下,不然真的就没有了。
当我在镜头里看到父母的背景站在即将被拆除的老房子前,心头不免有一些伤感。那是他们看了一辈子的场景,他们的年轻岁月和这里的建筑曾经融合在一起。
这里有很多记忆,有父母年轻的时光,也有我的童年的记忆。这里有几代人的气息和痕迹。
香港开车汽车卖雪糕--残留的的流动摊贩
 几年前就和父亲叨叨,5-60年代的老房子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些房子再过20年就奔着100年去了,很多新中国工业化和行政代表的老建筑应该保留下来,保留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啊。这里曾经是国家级的科研基地,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很多知识分子在就是在这里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如今随着拆迁,都将不会存在了。
这些老房子很美,有一种特殊的气质,5-60年代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大批工人和知识分子从天南地北来到了大西北落户,用一腔热忱谱写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篇章。
图中的这个角落,在我的记忆中堆满了越战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