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张家山水库位于泾阳南面,距离阎良75公里。13号早上,我们一行四人在17区门口出发。一路上,踏着清晨凉爽的空气直奔张家山水库,途径大程,三原,泾阳,来到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的遗址。在哪里看到了如今依然还在发挥着作用的“郑国渠”让我感慨万分。在快到水库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巨大的水流喷薄而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到了跟前,映入眼帘的是环山之间,一条玉带蜿蜒其中,似蛟龙婉转。那轰鸣的声音真好象万马奔腾。
我们赶紧下车,来到水库的旁边,任凭着四溅的水花飘到脸上,微风徐来,一下子消除了我们蹬单车的疲劳,真惬意啊,嬉戏着奔涌的水流,感受着巨大的轰鸣 ,不禁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感叹不已。一个多小时的滞留,我们准备返回了。在盘山的路上发现了许多已经熟透了的野酸枣,我们摘了许多,那酸酸的甜甜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些远行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下午6点多我们回到了阎良。150公里的路程,虽然感觉有点累,但是,我们人是满足的,心情是愉快的。户外自行车运动真好。(每人消费8元)
使用道具 举报
呵呵,老家的历史还是很源远流长的!
张家山景区里有历代引泾工程遗址标志碑亭:郑国渠首及纪念碑亭,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通济渠、清龙洞渠等纪念碑亭。
张家山水库水从泾阳县王桥镇西分为两支,一为泾河,另为泾惠渠。
其中泾惠渠为李仪祉(具体哪代人,因为近十年没去过忘记了)所修,泾惠渠流经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地,沿途灌溉逾百万亩良田,造福了一方百姓。
泾惠渠的修建与仪祉陵园fficeffice" />
1929年关中大旱,饿殍载道,人相食,百姓流离失所,老弱转乎沟壑,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才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由陕西省政府筹款40万元,华洋义赈会筹款40万元,美国檀香山华侨募捐15万元,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朱子桥">朱子桥ersonName>先生捐助水泥两万袋,各方共筹集百万余元。于1930年开工,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继续实施他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1932年泾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后,李仪祉就派人勘测设计洛惠渠工程,他给杨虎城写信说:“泾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复有意再成洛惠渠乎?”杨欣然同意,两人同到大荔县铁镰山视察,杨批准成立了引洛工程局。计划由洛河头筑坝引水,穿越铁镰山,灌溉大荔、朝邑县农田50万亩,预算投资121万元。1933年,邵力子继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支持引洛工程,当年开工,到1936年渠道基本开通,唯铁镰山五号隧洞受阻,工程艰巨,1947年勉强通水,1950年灌地10万亩,后扩灌到70万亩。 1933年,李仪祉命人勘测渭惠渠,1934年完成设计,决定从眉县魏家堡筑坝引水,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县60万亩农田。1935年春开工,1936年12月渠成通水,初灌30万亩。1936年眉县梅惠渠开工,1938年6月竣工通水,灌地30万亩。1937年陕北米脂织女渠也相继开工。此外,李仪祉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无定河)惠渠。至1938年李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用手机照得吧,不太清晰。周围的水库我们车队几乎都去过了,一定不能放过这个张家山,谢谢推荐。
我也推荐给你一个地方,沋河水库不知你去过吗?渭南的水源地,进渭南打听都知道,景色超好,有点四川花海子的感觉,秋天去最美,十一我还会去。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陕ICP备19017048号|手机版|Yanliang.com Inc. ( 陕ICP备19017048号 )
GMT+8, 2025-5-3 03:43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