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18 19:33:00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晚清废科举后的课本

陈荣衮,字子褒,号耐庵,别号妇孺之仆。1862年(同治元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今属江门市郊外海镇),系清末民初著名平民教育家。早年追随康有为,参加过戊戌变法,后来有感于中国教育。既失其本,复遣其末。的落后局面,投身于改革中国教育的事业。他主张改革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注重妇女教育、儿童教育,并亲力亲为,编白话教材,办义学,兴女校。终其一生,为改革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制度做出了贡献

陈荣衮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文思敏捷,成绩优异。1878年(光绪四年),他考入府学为庠生。1890年(光绪十六年),二十八岁的陈荣衮先后在广州友石斋和芥隐堂设馆教学,学生多是应试科举的生员。

1893年(光绪十九年),陈荣衮参加乡试,中第五名,膺五经魁,放榜时,名字排在南海康有为前边。康有为本来是第二名,因为他的试文《书同文》不沿用朱熹注释,改为第八名。陈荣衮读了康有为的这篇文章,自叹不如,特意前往“万木草堂”拜谒,谈论之间,大折服,便效法宋代吕荣阳拜程颐为师的故实,执弟子礼,拜康有为为师,与梁启超、陈千秋等一起学习。在康有为门下,陈荣衮开始接触到新知识、新思想,这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正如后来他说的:“然苟无康先生教导,则茫无门径,虽十分勤勉,亦无所用之。”

当时,广州双门底有间“圣教书楼”,是一个叫左斗山的基督教徒开设的。他热衷新学,大量购进上海广学会、中国教育会翻印、出版的外文书译本,如《泰西新史揽要》、《西学启蒙》等以及教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等报刊,使“圣教书楼”成为广州唯一的新学书店。陈荣衮经常来这里看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他还开始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他读到英语启蒙课本的鷄、犬、猫等单字,通俗易懂,想到《大学》、《中庸》等书字义深奥,不适宜作儿童启蒙读本,心中萌生改良儿童教育的念头。同时还想到,学校教育以家庭教育为辅,而家庭妇女一般识字不多,应该提倡女学。这些认识,成为他日后致力妇孺教育、改良课本的动力。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陈荣衮进京参加乙未会试。时值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京参加应试的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十八省应试举人共同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敌、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陈荣衮参加了这一运动,随后并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鼓吹变法维新。与此同时,他还写成《妇孺须知》一书。他在“叙”中写道:此书“模横门之急就,羼杨云之方言。通俗是贵,利用斯在。”说明他编书的目的,在于适应妇女、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此后两年,他又编写了《妇孺浅解》、《妇孺八劝》、《妇孺入门书》、《幼雅》等书。他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写成的《俗话说》一文中,首次提出“讲俗话”、“写俗字”,求“实用之学”。他的学生冼玉清后来评论说:“此即提倡文学改良之白话化、大众化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418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09-10-18 21:12: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