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体诗格律常识(一)ffice ffice" /> 平仄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是唐朝人创制的诗歌体制。唐人为了与古人创制的诗体分开,故名其为“近体”,“今体”;又因其注重格律,才称为“格律诗”。 要说近体诗的格律,就得先说“平仄”。它是诗律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古人非常重视,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格律诗。而要讲“平仄”就得说说“四声”。“四声”是指汉字在发音时声调高低起伏的变化。古人归结为四种,就是古“四声”,分别是“平声”“上(读晌)声”“去声”“入声”。诗律所说“平仄”的“平”,就是指古四声中的“平”,而“仄”则是古四声中的 “上”“去”“入”的总称。 其实,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声”。通常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不过确实应叫“阴平”“阳平”“上(读晌)声”“去声”。 古四声与今四声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从平仄的角度讲,古“平声”是现在的“阴平”“阳平”,但现在的“阴平”“阳平”却并不都是古“平声”;古“仄声”包括现在的“上声”“去声”,现在的“上声”“去声”也都属于古代的“仄声”。 为什么这么复杂呢?就在于古代的“入声”字。这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说它没有,并不是说它的字形、字义消失了,而是说它的读音没有了,它的读音分别跑到普通话中的“阴”、“阳”、“上”、“去”中了。 比如屋子的“屋”,现读“阴平”;分别的“别”,现读“阳平”;大雪的“雪”,现读“上声”;叶子的“叶”,现读“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