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4-7-11 12:28:08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失败,至于木,就一个小学的成绩能代表一辈子吗,小学时候三道杠、两道杠考不上大学的比比皆是,人生这场马拉松长着捏,小学的成绩呵呵~~ 神马都是浮云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17:40:55
|显示全部楼层
|
自己不从自身找原因,学得不好就算把你娃送到合作班、西安去也不见得能成才,你孩子在小学阶段应该还算在一个较公平的平台吧,那为啥别的孩子就能考上合作班,难道学校特意给你孩子找个水平差的老师,正如楼上所说,“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这种心态要不得啊。教育是个良心活,他在二中是好教师,他到一中去不见得一定是好教师,我也是老师出身,哪有绝对的公平!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19:26:48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上说的很对,小学,初中,乃至大学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以前学校的一切几乎都要归零,甚至智商都没有情商重要了。所以,区区一个小升初合作班何至于引发楼主和一众马甲的轮番上阵?所谓失败,只是指那种要不得的卢瑟心态而已,不特指某种事物。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19:58:09
|显示全部楼层
|
此次合作班选拔的过程确实不透明,本人前贴也曾说过。不过,依旧去年选拔的标准和程序来看,今年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全区小学毕业考试前300名有资格参加合作班考试,录取160名。只不过没有向社会公布招录细节,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不免让人起疑。本人当初也这种做法理解不能,明明是好事何必如此?通过与其他家长交流才得知是怕有人搅和,迫不得已而已,现在看来教育部门当初的担心还真不是多余的。至于您问凭什么只有这一百余名孩子占有公办学校的优秀师资?我这么认为:这160个孩子不特供官二代富二代,不是哪个孩子的戴帽指标,唯才者得之,那又凭什么不能享受优质资源呢?不管提出什么理由和说法来质疑合作班,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事实就决定了你的立场,这事实是残酷的,这事实就在你能不能回答我前面那四问的答案里。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20:07:32
|显示全部楼层
|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不要过早的给自己孩子以否定或是肯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幸福快乐的生活,让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就好。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21:39:56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21:40:38
|显示全部楼层
1、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
2、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4、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7、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徳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1.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鉴借。朋友们,我们要对"起跑线"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重新的认识了。"硬盘"的后果是毁了一切的未来。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1 22:28:40
|显示全部楼层
|
因不知什么是卢瑟,就百度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啊,骂街都不带脏字的。言外之意,除了考上合作班的那些孩子及他们的父母,别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卢瑟心态了。高,广大老百姓及他们的子女是loser,失败者。万里长征刚开始,凭啥这样说呢?你们有本事就别占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2 09:21:04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他,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前者是马加爵,后者是韩寒。一个81年一个82年。
谁卢瑟谁温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孩子优秀我们理所当然会为孩子骄傲,我们有这么好的孩子我们凭什么不该骄傲?但不要太早给他定义。
|
|
|
|
|
|
|
|
|
|
发表于 2014-7-12 11:51:56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