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2|回复: 9

古老而奇特的“地坑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坑院”又称“天井院”,位于地下6—10米的方形大坑内,坑壁四周凿洞成屋,每坑一户,户户相连,整座村庄位于地下,形成了“远看只见树木不见村庄,近闻只闻声音不见有人”的独特奇观。这些地坑院冬暖夏凉,防风防震,环境幽静,安全舒适,且排水十分科学,一旦凿成,可居住数百年,是人类“穴居”演变的实物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大雨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雅芳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7-28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排到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坑院,中国民间建筑奇迹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天井式窑洞俗称“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专家们认为,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
    “地坑院”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即多个井院联合。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摄氏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大雨怎么办//水排到哪了?

代楼主答复:   这种地坑院在设计之初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排水的问题,一般做法是在地坑院的某个空闲地方挖一眼旱井,水排到那里面去,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楼主是哪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这美景在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几十年前去亲戚家体验过,确实如此:“冬暖夏凉‘。现在好像很难看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告诉一下地址吧,有机会去看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陕ICP备19017048号|手机版|Yanliang.com Inc. ( 陕ICP备19017048号

GMT+8, 2025-8-27 22:2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