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01:52:00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是篇关于甘南郎木寺的游记,却因为随心随笔写下来,竟不象了“游记”,所以不知贴那里好,既是随心随笔写就,那就贴随笔好了。

 

 

在路上--:邂逅轮回,在郎木寺

  

 

    “有些旅游中邂逅的地方会让人离开后,久久地被叫做“乡愁”的那种情绪所笼罩,郎木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贺泽劲在《回家,达仓郎木》一书,开始便这样写到。

      是的,郎木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她的那种氛围、那种无法用语言确切阐释的纯粹感觉以及那种经由岁月雕琢的沧桑,会让你难以释怀。

     盛夏的甘南大草原宁静而纯洁。车过圣湖尕海,广袤的草原,近处的丘陵、远处的高山款款而来。草原深处,我们走近了一个小镇,郎木寺!

    在这个海拔3300米的小镇,只有一条东西长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几条小巷,人不多但也不少,多是喇嘛和当地藏民。

    行走在郎木寺街头,稀稀疏疏的游客,渲染了这座小镇的寂静,街道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商铺,宾馆、酒店、咖啡屋、西餐厅,林林总总的店铺,虽然都是小门面,却或多或少带着些英文标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擦肩而过的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有两人为伴悠闲踱步,但多是一人独行,背上比自己个头还高的背囊匆匆走过,给小镇抹上了一缕淡淡的神秘色彩。

    住宿安排在“郎木寺宾馆”, 260元的标间,条件却非常简陋,走廊碰到一外国小伙从洗漱间出来肩搭毛巾,手提一破旧的热水壶,冲我微微一笑,轻声说了句“good afternoon”,也回他一声, good afternoon。

    宾馆出来,正是下午饭时间,大街上充斥着一种什么油的味道,令我不适到不敢呼吸,台阶上不管老幼随地而坐的藏民,他们望着你的眼神却是那么直接、那么清澈。旁边一个修理铺门前,蹲着一个中年外国人在修理什么东西,一边和藏民说着话,一边自己用锤子敲打着,在午后的阳光里,听着周围不真切的谈话声,模糊了时间和空间,一种很世外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9:10: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01:53:00 |显示全部楼层

 

    去郎木寺之前以为郎木寺只是一座寺院,其实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一座小镇,地处甘肃、四川两省交界处。有一条小河从镇中心流过,别看是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河,它却有个响亮的名字——白龙江(引起这次甘南泥石流的白龙江),属于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小河将这座小镇分为两部分,北岸属甘肃地界,南岸则属四川若尔盖县地界。小河终日流淌着,河水带动水磨吱吱作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河两岸各有一座格鲁派藏传佛教寺院,甘肃一侧就是达苍郎木寺;四川一侧的叫纳摩寺(曾发生甘南骚乱的那个寺院)。

    眼前郎木寺的寺前山色,形似僧帽,种种建筑点缀在巍山溪流之间。站在观景台,一幅奇妙的景象浮现眼前:以寺院为核心,东侧,火红的丹霞地貌像瑞士的城堡一样富有诗意;西侧,连绵的山脉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雄伟;在山下,仰望半山腰的赛赤寺,金色的寺顶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据说赛赤寺的建筑设计很考究,除了空间的层次感,它还利用了地形特点和日照规律,只要太阳出来,寺院每一座金顶都可以沐浴到阳光。

    高原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虔诚地磕着五体投地的长头,散落的头发,污浊的藏袍,唯一清洁的就是对教义无法形容的崇拜,高高的庙塔,洁白的玛尼堆和声声入耳的藏经在他们心中有着比生命还珍贵的意义。寺前除了迎风飞舞的经幡,依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转经筒,已经被摸得黝亮的转经筒一个连一个,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沿着地势高高低低,看着虔诚的人们,吱呀一声便转动一圈。这里是最神圣的地方,也是最详和的地方,这里安静得只听得到脚步声和转经筒的声,忽然觉得羡慕起他们来,物质生活也许很匮乏,但他们脸上总能看到安详的表情。这也是一生应当体验的轮回。记得阿甘正传中有句台词:“没有信仰太可怕了!”但信仰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不必去深究藏民的内心渴求,毕竟有信仰有寄托,也是一件值得幸福的事。因为生命总是不如意的多,顺心的少,相信一切的机缘巧合,也许才能放下所有的执着,真正得到心灵上的解脱,这算不算是他们的领悟?

    我站在经堂前的一个斜坡下,仰视看到大殿前磕长头人的脸,黝黑的皮肤依稀可见高原红,蓝天为幕,经幡为衬,戴着五彩的松石饰物或红色或者绿色的头巾,美得不可方物,这个在高寒地区生存的民族,学会了用高亢的色彩诠释生命的存在。高亢的色彩不但可以赋予人,还可以赋予建筑物强烈的生命感。屋檐下两个可爱的藏族女孩,穿的藏服却背着书包,就算是接受现代的教育,也不会丢掉民族的传统;一个留着鼻涕的小男孩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腰,看着前方的大佛一脸敬畏,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佛的意义,也许他比我们更能感受到佛的庄严。也许拜佛不仅仅是一种朝拜的礼仪,充满了信仰的内心才能是灵魂真正的家。

    行走在午后的郎木寺,这种缓慢的节奏会让你远离世俗的生活,忘记烦恼、忘记忧伤。当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在位移中被切换成一幅群居的自然风光,于是,不仅仅是阳光、蓝天、白云,还有鲜艳的经幡和高高的白塔,眼前是潺潺的白龙江自纳摩峡谷里流出,你爬上草坡,抬头望着厚厚的棉花糖般的白云,低头看看群山怀抱中的郎木寺,还有小小的村落、牧民的白色帐篷和成群的山羊、牦牛,你的心就这样被沉淀下来。当你轻放你的心在山坡上沐浴阳光,你会感觉空气很宁静,不只道该说什么好,于是,你就变成了一只鸟儿……

    郎木寺就是一个让灵魂休憩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交付给这里的河水、青草以及土壤,感受回归自然的宁静和悠远,寻找一种人性深处的精神图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9:23: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01:55:00 |显示全部楼层

 

 

     郎木寺的天葬台是迄今为止唯一允许游人观看天葬的地方,它设在郎木寺的后山一个绿茫茫的缓坡山腰处,远远望去,一片多边形的经幡迎风招展,将嫩绿的山峦与遍地的花草一起笼罩在古老、惊悚的神秘氛围中…

    无论如何,这3公里的山路都是一条不平常的路,是游客们好奇的藏人送葬之路,亦是藏民族认为的通往天堂之路。死亡让人伤悲,天堂之路却是美的,由鲜花绿草铺垫而成,花朵,或白或紫,缀于其上,宛若明媚的工笔长卷。

    来到山腰处,远远一片经幡,被山风刮起,呼啦啦地响,打破了寂静却更增加了肃穆,这一遍遍地风的吟诵也是在为那些逝去的灵魂祈祷吧。引领我们的牧民指点着前方一块不足五平方米的地方告诉我们:“那里就是了!”。不知为什么,这一刻,我没有走过去,不是因为害怕,只是第一次如此直面魂灵的归处,我竟不能超然。

    后来听得他们说,看到的那里散乱地丢弃着医用手套、斧子、石块、木条和绛红色的布条。著名的天葬台原来竟如此简陋。

    藏人认为人死后若进行天葬,为秃鹫所食,则更接近天堂,且食得越净则代表此生所作孽越少,也更利于轮回。藏人说秃鹫是神灵,它们带着转世的人的肉身一直不停地飞,并在无限接近太阳的时间消失,不会在人间留下任何痕迹。

    天葬台,便是转生之处。此生的终点,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且不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其实这恐怕也不是藏族独有的习俗。佛教中一直有舍身布施的故事,“尸毗王以身施鸽”和“摩诃萨埵投身饲虎”,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实际上,不知死,又如何知道生呢?知道死亡,才会坦然面对死亡;知道死亡,才会坦然面对人生。

    天葬台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生命终结之地、天堂打开之门。

    既是让灵魂升天,也是死者将自己的躯体施舍给其他众生,做最后一次善事的时刻。带有重生和超脱的意味,是藏区信教徒们最后的回归。他们用天葬这一具体方式呈现人类终究必将回归自然的这一法则。背后的天空中,一只大鹰滑过山谷上方,是不是正带着某个人的灵魂,飞向远方。

    下山时风特别大,因为是高原山谷的原因,竟然还有些刺寒的感觉,站在山头仰望群山和天空,衣服被大风吹的呼呼作响,头发乱七八糟地漂浮在脑袋上方。背对着风行走,转过一个弯,刚刚回过头来,竟然夕阳下远远的山坡处上来一个独行的喇嘛,在重重的绿色中那一抹艳红分外显眼,也正是那一刻眼里忽然升起了一种雾样的感觉。

    回到山下,黄昏降临了,郎木寺便笼罩在一片安详的夕阳之中,佛塔、清真寺和民房的屋顶都呈现出温暖的光泽,僧舍的屋顶上也升起了炊烟。

    只见寺东红色沙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在这通往天堂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神灵的呼唤,亲近生命中最本原、最纯朴的真。

    郎木寺这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01:57:00 |显示全部楼层

 

    从郎木寺下来,就近靠着小桥的就是阿里餐厅,由一个农房改成,里面只有4张桌子,却总是游人不断。

    门口一桌坐着两个年轻的外国客人,边吃东西边低声交谈,我们在靠墙中间的桌前坐下,点了苹果派、炸薯条、酸奶、鱼香肉丝、葱爆羊肉、烧青菜和米饭,还有黄河纯生。等饭的间隙,看到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五湖四海过客的各式留言和各国钱币,有画的卡通、有游记散文、有自由诗、有心情感悟等等各种你所能见到过的表述体裁和书写方式,兴奋的、伤感的留下了很多旅行人旅途中的心情!让人既感慨又倍感亲切。

     里侧是一群四五十岁的大姐,她们大声招呼着,居然一人要了一瓶(三两左右)青稞酒,相互碰杯,并三三两两坐在收银台前的牦牛椅上去拍照留念,时于位置有限,不时要我起来挪动一下,方便她们进进出出,还有一位竟问能不能尝一下我要的酸奶味道如何,我微笑着请她品尝,她大呼好吃之后,替她们每人都要了一份。由于是外地方言,我听不懂她们在说着什么,但是,她们那种热情奔放、自由豪爽却让我羡慕不已,人生难得有几个好朋友相知相伴,我不知道自己活到四五十岁时,能不能也像她们一样,呼朋引伴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风景,喝自己想喝的酒…

    米饭有些夹生,但是这种西餐加藏式中餐却暖和了不同的胃,地道而丰厚。来自各地的朋友一起在这里高歌,狂欢。冥冥中是什么召唤着漂泊的游子来到郎木寺重逢、相知。

    这个夜,驿路旅人尽情地唱着,拍痛了双手,笑尽了生命的风华。朗木寺清朗的夜空里,寂寞消散,生命在此升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57:0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01:58:00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我们坐车离开了。

    当我再次回头望去,座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晨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都说,神秘与清幽是郎木寺的双眼,地理的分割好像丝毫也不影响它的整体,它反倒更以独特的风貌存在着。气势恢弘的藏传佛教寺院佛塔与俊俏飘逸的清真寺宣礼塔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宗教的宽容与谦让在郎木寺展现得淋漓尽致。

    蓝天、白云、高山、草原、白龙江、喇嘛庙、清真寺,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和谐......

     每个沉溺于旅行的人,都会在曾经的旅途中眷恋过一个地方,也许是一个远离人烟的小镇,也许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区。但是有些地方一生中似乎只能来一次,再来便是要看缘份了。

    镇口的路上,晨光里依然有虔诚的藏民依然磕着等身长头,执着的旅者一如既往地前来膜拜心灵,回归自然。看着他们,我想起了雨果的诗句:“看到你走在你的路上,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我该走我自己的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58: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18

积分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8-23 12:35:00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需要用心的品!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理想是去纳木错,我不理解,我想应该和楼主异曲同工吧!

   祝福楼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2:37: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刀10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8-23 19:33: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692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19:56:00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就听去过的驴友说:郎木寺是一个值得驻足细细用心品味感悟的地方。

 

    这次在郎木寺停留的时间还是有点短了,不过也留下一个再去一次的理由,呵呵。

 

 

 

    好文章!支持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20:08: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21:14: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无寂!在2010-8-23 12:35:00的发言:

    好文章!需要用心的品!

QUOTE: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理想是去纳木错,我不理解,我想应该和楼主异曲同工吧!

QUOTE:

   祝福楼主!

 

 

“好文章”不敢当,随心随意记述而矣。谢谢祝福。

QUOT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3 12:37: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56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23 21:17: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刀100在2010-8-23 19:33:00的发言:

行走的心情,真正的随笔味道。


喜欢这种散淡无执的写法,心境如此文如此。

谢谢理解,这种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