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2087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9-2 13:00:00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2月的一天,在陕西省的一个飞机静力试验室内、正在对ARJ-21机体结构进行100%的静强度的破坏试验,可不幸的是当试验加载还不到 90%时,由于主要受力结构件的损坏无法继续进行加载而不得不中止,使这次试验归于失败。由于ARJ-21已经向中国美国的适航当局递交了适航审定的申请,因此中国的ACCA和美国的FAA也都派出了代表在现场进行见证和监试。当时现场还云集了与ARJ-21前前后后有关的领导机构的代表,以及飞机设计和生产单位的代表。

    这次试验失败证明ARJ-21的部分主要结构件没有达到适航标准的最低要求,说明某些主受力结构件的强度设计存在着不够,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设计预定要求。因此ARJ-21机体的结构还需要在加强之后,重新进行再次试验。

  从技术上讲,飞机在设计中的更改也是常有的事,但都必须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像这样的更改至少也得进行认真、完整的强度计算,必要时甚至还得通过试验来验证之后才敢下手。我是局外人不知细节,但多少对此也就产生一些怀疑: 

   怀疑之一是:将连接件材料由“钢”改成“铝”时,必然会想到有个强度够不够的问题,至少要进行一下强度核算,但在此具体问题上是否进行过完整、充分的强度计算?如果进行过,那怎么会通得过?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最复杂,如果连这样的计算准确性都不能得到保证,那有关的计算水平也实在是令人有些不敢恭维了;

    怀疑之二是:更改时是否按照工作程序来进行,有否经过校对、组长、室主任的认真、详细和负责任的核查?有关的技术领导怎么审查的?是粗心,还是未尽审核之责任?像这样的关键性强度的更动时,本该还需经有关主管副总师的审批,才能放行,如果已经过这一过程审核,那么这样的技术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是由于计算不准,还是根本就没有好好计算,只要查一下记录就一清二楚了。老实说,我就不太愿意相信这是个技术水平问题,更可能是责任心问题,现在敢不敢公开面对现实而承认,哪得看是否有这份勇气了。

  二、造成原因——“二多”和“二少”  为什么在ARJ-21身上总是会有这样的多灾多难呢?从研制进度一拖再拖,研制费用却是翻了再翻不说外,在2007年年终时,中航一集团把尚未装配完工的ARJ-21搞了个假下线,全机气密试验到处漏气,直到这次静强度破坏试验的失败,看似问题发生在下面,其实根子在上面,这是中航集团的一贯作风所造成的,也可以说是中航集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必然后果。根据本人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二多二少”,提出来与有关人士和网友进行商榷,看说得是否有点滴道理。
    1、二多    

可用二个字来总括,一曰“吹”,二曰“狂”,现仅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 

   “吹”——2007年年末,中航集团花上千万元请央视向全世界直播所谓的“ARJ-21下线”,是个规模空前的造假、作秀,事后人们才知道是一场假戏真唱,作为从事过中国航空事业的人,

大家都感叹好像受骗而吞进了一只苍蝇一样的难受;

当时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一位副总设计师还在<<焦点访谈>>上说

“我能肯定地说,等到2009年,ARJ-21飞机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证,——”,可今天已经是 2010年了;

在2007年11月22日,霍尼韦尔公司向中航一集团提供了一份软件交付计划,该计划显示用于首飞的2.0版本的交付时间尚无法确定时,但中航一集团仍然宣布2008年一季度进行首飞的假消息。 “狂”—— 2009年初,中

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光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

访时说:“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太大,有人说十年,我觉得可能也就五年。”,好在我们这些人中总还有人能活到五年后的2014年吧,到时候,我们的飞机设计能否达到或基本接近2009年时波音787或空客的A380的水平,还是差距甚远,可以让事实来证明是“吹”还是“现实”;有其上必有其下,在中航集团中竟还出现了个自命为“中国西雅图”式的飞机设计研究院。 

   总之,我们这些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十五年赶英、超美”、“亩产万斤粮”和随之而发生的人为大饥荒的折腾后,对再听到这样高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图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 16:29: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621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9-2 17:04:00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同志也不是没有偏执固执的,也有抵触新东西的!过多的保守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成果!

不过现在的事实是我们每天更多的精力关心股票,关心房子,车子,新款手机,晚上热衷于灯红酒绿,洗脚按摩砌城墙!热衷于向上进贡热衷于谈心增进感情!

就是没有几个人静心科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5031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9-2 20:43:00 |显示全部楼层
ARJ-21 飞机上天已经不错了,民航肯定是不要的。与708工程比,可能不如708,这是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607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9-2 20:46:00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是愤青在2010-9-2 17:04:00的发言:

老同志也不是没有偏执固执的,也有抵触新东西的!过多的保守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成果!


不过现在的事实是我们每天更多的精力关心股票,关心房子,车子,新款手机,晚上热衷于灯红酒绿,洗脚按摩砌城墙!热衷于向上进贡热衷于谈心增进感情!


就是没有几个人静心科研啊!

 说的是实情,来了阎良才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是没有希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958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9-2 21:36:00 |显示全部楼层

ARJ能走到今天这步很不错了,最早这个项目被运十功臣抢到手,结果干了2年,钱花掉了60%多,工作才刚开了个头,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成了业界笑话,上海各大饭店倒是对这伙人熟悉的不得了,ACAC人去了都能签单挂帐,国家实在忍无可忍了才搞了东西整合,以当时上海帮在中央的势力根本不存在航空工业压上海的问题,整合后ARJ基本上重新设计了一遍,所以进度比计划慢了很多....

至于那个静力试验,铝的比重是2.7,钢是7.8,铝替换钢减重60%多还实现了90%的强度,这个算是进步还是退步?设计飞机的人都知道,强度余量过大并不是好事,试验本来就是要发现问题,A380试了多少年还没交货,难道说空客很落后?

运十设计员周老师傅其实不是爱国志士们想象中那么爱中国,此人当年曾提出了ARJ的选材和设备要全球采购,中国除外,他负责的发动机选型到现在是问题最大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99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9-2 23:04:00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年代的事儿了,还翻出来说?

 

你知道原帖是谁写的吗?吴苕溪——原运十飞机的设计师之一。因运十下马,自己没得到什么好处,一直对航空产业发展耿耿于怀,说三道四。

 

ARJ静力试验实际绝不像他说的那样。别让吴给忽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641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0-9-2 23:12: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讨论有无诱骗泄密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雅芳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3 07:39:00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958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9-3 07:54:00 |显示全部楼层

少数上海人一贯作风就是争功诿过,作出成绩来全归自己,有问题踢给别人,相信干ARJ的人都有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