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0|回复: 1

再看袁家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2 1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家村-喉秦腔.jpg
袁家村.jpg

袁家村-酒吧一条街.jpg
袁家村-古槐.jpg
袁家村--古槐.jpg
袁家村-酒吧一条街.jpg
袁家村-辣椒.jpg
袁家村--辣椒.jpg
袁家村-马车.jpg
袁家村-酿醋坊.jpg
袁家村-酿醋缸.jpg


袁家村-铡刀.jpg
袁家村-猪蹄.jpg

20世纪70年代以前,那时的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礼泉县烟霞镇九山唐王陵南部,该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7户人家,不足200口人。400亩耕地都分布在弯曲不平的古河道上。“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是“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地。闹年馑时,村上不少人出外乞讨。村民们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还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窑里。
“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不仅村里多年没有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务。”这是人们针对当时村里曾在10年间连换35任村干部,且7年间村民没分过一分钱时的感慨和对村里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居住条件极其恶劣,饥寒和贫困严重地困扰着村子显出无奈时的形象描述。在这样的生活中,村民们都有一种过上好日子和选出好带头人的渴望。
一、七十年代,艰苦创业复面貌 过去,我们袁家村是礼泉县出了名的穷村“烂杆村”。村上办公室是土地庙,饲养员喂牛点把火,六头牲口瘦的卧下要人抬。群众由于大部分是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居而来,全村姓三派,人心涣散,80%村民穴居在“地坑窑”内,生活十分贫困。
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没有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群众也没有见到过一分钱,几年换了35任队长,其中一年就换了7任,全村37户人家除2户哑、残外,其余有劳力的户都有人轮换着担任过队长。村上除6头老牛外,还有一辆破木轮夫车,两架喷雾器,集体积累只有5700元,外债10600元,群众和集体都举步维艰。
1971年,在群众一致推选下,郭裕禄同志当选为袁家第36任队长。袁家村的起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郭裕禄上任后的第一仗是打响了积肥、整地、打井、办副业的创业四步曲。
“种地没窍,全凭屎尿”。寒冬腊月,郭裕禄同志带领青年突击队的男女社员,踏着积雪,肩挑背扛,从海拔1180多米离村十几里远的九宗山捡拾羊粪,大干四个冬春,共捡回10多万斤干羊粪,解决了肥的问题,为改土造田,把原来的506块山坡地,人称“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通过“开肠破肚”。整修为64大块“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同时人工打深机井五眼,修渠11条,随后又逐步将井灌发展成了喷灌水利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农业调节”,昔日满目荒凉的袁家村初步呈现了树林成网,梯田成方,渠道纵横喷灌的如雨的田园风光。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奋斗,换来了丰硕的回报,粮食亩产由70年的160斤,逐年提高到246斤、405斤、504斤......l650斤,棉花产量由过去每亩平均产几斤皮棉。到最高的亩产182斤皮棉,每年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1000多斤,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与此同时,群众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干瘪瘪的口袋也一天天鼓了起来。
二、八十年代,经济滚动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守着土地打转,永远跳不出自然经济的圈子,只有细心研究大办村办企业,走工农商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尽快实现经济翻身。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九宗山石灰石藏量极其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工业,建白灰窑、砖瓦窑、予制厂等,并以建材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村办工业体系。
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8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创利30万元,1986年持改扩建为5万吨,到1990年其产值一直稳定在了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新的尝试,使我们经济上不但大得其利,更重发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1988年村“农工商公司”成立后,我们制定出“内引外联,借船出海,创办扩建,滚动发展”的方略,使村办工业呈现方兴未艾的好势头。1990年,先后投资460万元,建起了硅铁厂、印刷厂等一批小型企业,围绕村材业的崛起,引发出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兴旺。成立起汽车运输队和建筑队,办起了商业服务部,使工、商、建、运、服得到全面发展。
村办企业的突起,不但使群众个人收入猛增,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同时也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切实加强了农业的地位。粮食单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 总产跨上了15万公斤的新台阶。村上又兴办了一个25亩的园林场,培育花卉苗木几十种,为发展林业和绿化、美化村庄服务。1990年集体栽植果园115亩,92年按人划拨土地栽植家庭果园,实行户栽村管双层经营体制。这样以来,一个农工商并举,相互连结,相互服务的良性产业结构迅速确定起来,全村90%以上的劳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来,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变化,农业仅占0.5%,工商业则占99.5%,这标志着我们袁家村开始从传统农业跨入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
三、九十年代,博击市场创辉煌 早在1987年,郭裕禄同志就率领本村农民代表应邀赴德国考察访问,耳闻目睹了德国农民的衣食住行,深知自己与人家的差距。1992年10月,郭书记参加了党的十四大,亲耳聆听了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后,浑身增加了无穷的力量,回村后,连续召开党支部会、村委会、团员青年会和群众大会,传达贯彻十四大会议精神,研究讨论袁家村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站在村头看世界,立足袁家想市场,走出礼泉,走向全国,赶上或超过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整个袁家村又一次沸腾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四大为我们扬起了新的风帆,我们袁家村又开始迈上了新的征程。
--工农携手,横向联合摘开发。村上和西安铁路分局石油开发联运公司联合投资800万元搞石油运输。
--积极进军大中城市, 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兴办餐饮服务业,在西安投资700万元,从事房地产开发。
--瞄准文化旅游业,上项目,干大事,与临潼旅游部门联合投资,兴建秦陵地宫,同时,拟在咸阳投资兴建一处丝绸之路微缩景观。
--以高科特产业为主的袁家金裕公司,集旅游、影视、房地产、制药为一体,已显露出勃勃生机。
--2003年,投资2600万元,采用新型分解窑水泥技术,对φ2.5×42米回转窑进行以增产节能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工程建成后产量成倍增长,能耗指标显著下降,年生产总量可达到30万吨以上,年产值可上亿元。
现在,我们袁家村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围村比,的确是富裕了,我们都有数目可观的银行存款;不少家庭已拥有小汽车、大货车;
2001年,村上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豪华的多功能老年活动中心,村上每年组织群众外出集体旅游;我们并向志丹县马底坪村和周边兄弟村送钱送物,扶持帮助他们共同致富;我们共向社会捐款、向希望工程捐资约100多万元;平时资助个人的钱物更不计其数。我们深知,我们的成绩微不足道,特别是与全国的先进村队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更是不值一提。但我们毕竟是比过去强了不少倍,当地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外国友人及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多次来村检查指导,参观学习。其所以我们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我们袁家村的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一靠党的政策引导。
二靠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帮助。
三靠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的村领导班子。
四靠群众的勤劳和集体的智慧。
五靠尊重知识,培养人才。
六靠我们袁家村一个好的带头人--这就是现在仍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裕禄同志。

袁家村-风箱.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5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北京的老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陕ICP备19017048号|手机版|Yanliang.com Inc. ( 陕ICP备19017048号

GMT+8, 2024-5-18 07:38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