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1604

积分

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3-8-25 15:45:19 |显示全部楼层
孙伯伦《诗里觅书骨》学术文章在《中国书画报》发表

      
今年8月10日《中国书画报》第62期第6版“书法研究”栏目刊登了孙伯伦《诗里觅书骨》书法学术文章,论述诗法、书法骨力的共性。(下为发表前的原稿)7月1日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主办的《右任艺苑》刊登了孙伯伦的书法作品。《书法报》7月31日第十版“一殇一咏”栏目刊登了孙伯伦的五言《笔问》一首。
                           诗里觅书骨
    中国书法依赖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精神,而形成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审美倾向,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今天的文化繁荣对文艺的需求和审美呈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因此也使书法的审美高度理应上升到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韵、法、意、势、气息于一身的汉字艺术中,才能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面貌的汉字能称其为书法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就是一个“骨”字。因为这个“骨”字体现在中国古今文化的一切文艺审美中。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
    书之骨气如文学作品中诗之筋骨。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论诗之美云:“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因此书与诗通,诗与书合,书为心画,画为心声,诗、书、画、印皆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绘画中石为山之骨,苔为山之衣,谢赫在绘画六法之首云“气运生动,骨法用笔……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运必在生知。”可见骨在作品中的位置何其重也。古人把石比喻为书画中的骨,有石为天地之骨之说,因此无论诗、书、画中有骨气、骨力,作品便能传递出作者的精神世界,气韵生动的画面折射出高古的书卷之气,高雅的文明之气,中和的儒家之气,无为和无所不为的道家之气,世事空灵,慈悲为怀超迈的佛家之气,总之把这些文化了的天地精神融入一笔墨下,自然天成地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因此无论是诗意的绘画,还是诗意的书写,都不可失骨。胡应麟把诗之骨喻木之根干,形象地道出了作诗取法“立志欲高,取法欲远,精艺之衡也”,“故师法贵上”的学诗路线,这与古人学书理论“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主张相吻合。由此启发我们认识诗之骨气,书之骨力,全在一个“骨”字,诗无“骨”失于偏软,书无“骨”,如“墨猪”,失于怯弱,诗有骨予人以精神,书有骨注书以生命。正如胡应麟论诗云:“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犹木之根干苍然,枝叶蔚然,花蕊之烂然,而后木之生意完。”书之有骨亦若孙过庭所喻:“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杆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雲日而相晖。”总之诗书有骨,皆根、干、枝、叶俱备生长和生命的神奇活力,可穿越古今,流芳千秋不朽。反之则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无源之水,无活力而言,更谈不上生命力。诗无骨则媚,书无骨则俗,孙过庭论书之“骨力”不惜笔墨;“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籣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何谓诗与书之骨?明代文学家胡应麟(1551-1602),字无瑞,更字明瑞,号石单生,又号少宝山人,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举人,曾筑室山中,潜心著述。有《少石山房类稿》、《少石山房笔丛》、《诗薮》。他系统阐述诗体的源流,品评各体中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力求探索各体创作的特点规律,因而在学诗路线上主张“师法贵上”,他尚“法”又重“悟”,他所说的“法”即“体格声调”,或叫“格调”;他所说的“悟”,即“兴象风神”或叫“神韵”。他以镜花水月为喻,认为体格声调犹如水与镜,兴象风神犹如月与花。“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就是说,神韵应与格调为基础,而格调则应以神韵为归宿。他在评论诗歌时处处运用了这个标尺,首次明确提出“神韵”以论诗,这在诗歌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对清代神韵说有很大影响,他说:“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调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鬯chang,通畅)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先水澄镜明,然后花月宛然……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其精神是神韵(悟)当以格调(法)为基础,格调(法)当以神韵(悟)为归宿。由此反映出他的文学审美当以取上法为格调,立诗骨生诗韵的“格调神韵”,如他评《敕勒歌》云:“齐梁后七言无复古意,独斛律金《敕勒歌》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大有汉魏风骨”,评杜甫诗出神入化:“宏大,则‘昔闻洞庭水’;富丽,则‘花隐掖垣暮’;感慨,则‘东郡趋庭日’;幽野,则‘风林纤月落’;饯送,则‘冠冕通南极’;投赠,则‘斧钺下青冥’;追忆,则‘洞房环佩冷’;吊哭,则‘他乡复行役’等,皆神化所至,不似人间来者。”从杜诗题材风格的几个方面举例,赞扬了杜诗超神入化的高超艺术。由此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诗之骨力亦为诗之功力,它不仅取法乎高,还要有极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我以为是才华也可说天资或天才的体现才能达到的高度;书法与诗法相同,书法的骨力也是体现在取法的高古,取法也决定了学者的立志和审美高度。因此,书法同样讲格调和神采或日神韵。书有“形质次之,神采为上”之论,书法的格调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的哲学精神,儒家的中正平和的典雅之美和道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无为精神和审美心理,因此格调和神韵同样也是判别书法高度和骨力强弱的一个标准。今人戴雷在《论书法艺术中的格调与气势》一文中分析:《十七帖》与《自叙帖》的对比。首先从形式上可以观察前者为小草后者为大草,前者多字字不相连,后者增加字间映带,前者趋于静,后者趋于动。两件作品同为草书中的经典,历来备受书法理论家的称赞。《晦庵论书》评价《十七帖》“从容衍裕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从容衍裕”乃言其书法风格处于内敛与外向之间,表现为中正平和的秀雅美,属于格调范畴中较高的等级。《自叙帖》为怀素得意之作,通篇犹如疾风骤雨,不失法度,笔笔中锋,如火箸画灰,《宣和谱》云:“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之士,举皆有诗美之,状其势谓若惊蛇走虺,骤雨旋风”。惊蛇走虺之势,骤雨旋风之态,以自然意象表现草书线条中的力量与气势,表现为崇高美的范畴。窃以为这里说的气势,也正是意象风神“势”的神采,这也正是书法中的功力所呈现出的“骨力”。再往具体而细微化探析,前者静态之线质为骨丰肉坚,后者动态之线型为多力丰筋。林语堂在《中国书法》中说:“把中国书法的美归诸性灵说的原理……,可以从中国通常的譬喻来证明。他们用‘骨、肉、筋’这些字眼来形容。”早在晋代女书家,世称卫夫人在论书中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古代书法前贤把书法的点画笔墨语言用最精辟的文字概括地揭示出来,书圣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引用自然物象形象地喻书之笔势:“画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侧钩如百钩弩发”。卫夫人和王羲之此论把中国书法点画的内在美和外在的神采美揭示地淋漓尽致。总之书法之“骨力”乃书之功力,这功力主要体现在取法高度与线条艺术质感上。是评判书法艺术的基本标准,当然除此而外,在书法作品中章法、字法、笔法、墨法诸要素的许多方面都要达到“众妙攸归”前提下,增其骨力,骨力既胜,“遒润加之”,“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孙过庭《书谱》语)。奋起智能、开启慧根、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绝去翰墨畦径,心手双畅,达到黑与白、刚与柔、阴与阳、天与地,意广象圆,气象浑成,妙笔生华,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天人合一神境。
    胡应麟论《七言律之难》云:“古诗之难,莫难于五言古。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纂组(注:苍艾色的丝带)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互合以成声。思欲深厚有馀,而不可失之晦;情欲缠绵不迫而不可失之流。肉不可使胜骨,而骨又不可太露;词不可使胜气,而气又不可太扬。庄严则清庙明堂,沈著则万钩九鼎,高华则郎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迺称全美,故名流哲匠,自古难之。”
而书法之难,体在古草,今草之难,莫难于大草,再有过之或曰狂草。一幅之中,一点涵咏八方,点点各异,而异质同妍;一画一波三折,列阵布云,视通万里;一字精极八荒,阴阳互生,仪态天成;一笔方圆藏露,穷极变化,无可端倪;一词一组,牵丝映带,笔断意连;一行一线,摇曳顾盼,扶老携幼;一水一墨,五色俱现,浑然天成;一动如狂风暴雨,九天瀑布;一静若山安五岳,峰峦叠嶂;一律如黄河之水,长江之涛,荡气回肠,摄人心魄;一意孤行乾坤,随意生境,意广象圆;一开乃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一合则众志成城,笔短意长;一篇一气呵成,骨力千均,气贯长虹。其难者,五体笔意,翰动意生,如诗之境,妙笔天成,而不可信手涂鸦,聚墨成形,流以俗态;如画之美,气象万千,千回百折,而不失大道从简之理;如歌之律,节奏跌宕,起伏动静,而不失天籁之音;笔走龙蛇,浓淡以为相,驰豪逸迹,顾盼和谐以成姿;墨舞乾坤,枯湿以为色,点画世界,阴阳相克相生以妙趣。草法精熟,章法成胸,心法超凡,思虑深彻有余,欲书而心不可失之闲;其险者,恣肆汪洋,明礁暗滩,使转中见鬼斧神工,放浪形赅,帆转船行之流畅。风情万种,灵台波澜,濬发之际而不可失之流。雄健如巨刃摩天,雄浑如大海奔涛,沈著如九州之鼎,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幽深的水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雲,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也叫海市蜃楼或蜃景)。庄严则宗庙魏殿,清气会堂,高大则泰山屹立,珠峰屋脊,高华则星海河汉,朗月星繁,野逸则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圆畅则飞流瀑布,行云流水,俊美则冰上芭蕾,天上嫦娥,变幻则风雷雨电,沧海桑田,一幅之中,能集众长,合而为一,万象兴会,超神入画,堪称全美,若易牙(春秋时齐人,善于调味。)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故草为聖体,笔走龙蛇,至美至妍,古今难之。而难中之难不在技巧而在人的修行,修行若好再看性格中的性情,性情中若有真、善、美、慧的性灵和博大宽广的胸臆则宜于理性掌控感性发挥,性发于草,情寄于境,诗情画意,笔随心生,心随气行,不知手中有笔,不知笔下有纸,物我两忘,笔墨翻飞,仙风道骨,天人合一而自然天成,浑融万象,尽享心手双畅,笔豪翻转腾挪,使转自如,超迈神逸妙境。
行文至此,偶成五言《草魂》律一首,赘留之:
天地一往来,精神满胸襟。
自然万物生,符号始方真。
兴起轻世界,神逸无古今。
墨舞两三纸,诗里醉草魂。
作者通讯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大程镇西王村135号
邮编:713808      联系电话:15829953430
P1090568_副本.jpg P1090570_副本.jpg
P1090569_副本.jpg P1090581_副本.jpg
P1090582_副本.jpg 书法家孙伯伦在三原地税局(摄影 程 翔)DSC_3228_副本.jpg
p1090572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59

积分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5-5 08:48:23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陕ICP备19017048号| 手机版| Yanliang.com Inc.  

Copyright © 2001-2012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陕ICP备19017048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