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液晶显示屏里的虫子,用放大镜看上去十分明显本报记者黄利健摄
正看电视,突然发现屏幕上有块脏东西,反复擦拭都擦不掉,仔细一看,原来是条活虫藏在电视机显示屏里,这让郭先生有些哭笑不得:“这虫子是咋进到电视里的?” 今年元旦,家住阎良区的郭先生买了一台29寸的液晶电视,一直使用正常。11月24日晚,郭先生正在看电视剧,突然发现屏幕正中间有块脏东西。“我以为落灰了,就用抹布擦了一会儿,发现擦不掉。”郭先生说,“换了几个台后,发现脏东西还在。仔细一看,脏东西居然在电视机里,是条长约1厘米的虫子。”郭先生说,关上电视后,这条虫子就看不见了,第二天打开电视时,这个“不速之客”又爬到了屏幕的右上角。“我用手戳了几下,发现虫子好像还在慢慢地蠕动。”郭先生说,家里电视买来后,屏幕四周的塑料包装都没撕掉,实在想不明白这虫子是咋进到液晶屏里的? “虽然小虫子不影响我看电视,但心里总感觉别扭。”郭先生说。昨日下午,电视机维修工人张师傅拆开电视机后盖,将虫子取出来。张师傅说,虫子可能是从电视机的散热口爬进去的。“液晶屏幕有4层密封,一般不可能进东西。这只虫子落在了发光板上,发光板把虫子的影子投射到了液晶屏幕上。”张师傅建议,电视机周围要定期清洁打扫,如果遇到郭先生这样的情况,建议不要盲目拆开电视,要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知道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虫子 Bug一词的原意是“臭虫”或“虫子”,而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人们也叫它“bug”。原来,第一代的计算机是由许多庞大且昂贵的真空管组成,并利用大量的电力来使真空管发光。可能正是由于计算机运行产生的光和热,引得一只小虫子(Bug)钻进了一支真空管内,导致整个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研究人员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发现原因所在,把这只小虫子从真空管中取出后,计算机又恢复正常。后来,Bug这个名词就沿用下来,用来表示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的错误、缺陷、漏洞等问题。 1947年,计算机还是由机械式继电器和真空管驱动的,机器有房间那么大。体现当时技术水平的MarkⅡ,是由哈佛大学制造的一个庞然大物。当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不整机运行时,它突然停止了工作。他们爬上去找原因,发现这台巨大的计算机内部一组继电器的触点之间有一只飞蛾,这显然是由于飞蛾受光和热的吸引,飞到了触点上,然后被高电压击死。 与Bug相对应,人们将发现Bug并加以纠正的过程叫做“Debug”(中文称作“调试”),意即“捉虫子”或“杀虫子”。 后来就直接用bug 在很多的软件测试中 都用Bug来说明那些问题。 格蕾丝·赫柏(Grace Murray Hopper),是一位为美国海军工作的电脑专家,也是最早将人类语言融入到电脑程序的人之一。而代表电脑程序出错的“bug” 这名字,正是由赫柏所取的。1945年的一天,赫柏对Harvard Mark II设置好17000个继电器进行编程后,她的工作却毁于一只飞进电脑造成短路的飞蛾。在报告中,赫柏用胶条贴上飞蛾,并把“bug”来表示“一个在电脑程序里的错误”,“Bug”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